天地之性人为贵,四体百骸仁义具。 先生领之皇降初,繇稚及耆全故步。 深居独观昭旷原,学不师传能自悟。 真贫不挠万境融,实行已熟群□□。 深衣褒带山泽癯,经史百家罗府库。 东南清叙知几何,见谓生贤扶世数。 申公不召老丘园,共惜烟霞早成痼。 予尝北面承至言,如立明堂闻大濩。 是时年方二十三,自叹抠趋已云暮。 讵知穷饿驱远游,倏忽五年疏杖屦。 世界剥烂志士稀,稽首斯文独终慕。 家书一幅来雁山,报言先生溘朝露。 肝肠欲断声欲瘖,六月悲风起荒圃。 先生谅与混沌游,魂魄聪明还太素。 生兮无辱死有荣,虎护龙居老师墓。
哭艺堂汤先生
译文:
天地之间,人是最为尊贵的,人的四肢和全身各个部位都具备仁义的本性。
汤先生从上天赋予生命之初就领悟到了这一点,从年幼到年老始终坚守正道,未曾偏离。
他深居简出,独自观察着广阔而明朗的天地,学习不用师从他人,就能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他真正安于贫困,不为外界干扰,能将各种境遇融会贯通,良好的品行已经修炼成熟。
他身着宽大的衣服,系着宽腰带,身形清瘦如同隐居山林之人,经史百家的知识都储存在他的脑海里,如同收藏在府库之中。
东南地区有学识、有德行的人众多,但大家都认为先生是上天降下的贤才,能扶持世间的气运。
就像汉代的申公未被朝廷征召,终老于乡野,大家都惋惜先生早早地就沉迷于烟霞山水,无心仕途。
我曾经拜先生为师,聆听他的至理名言,就如同站在明堂之上聆听《大濩》这样的古乐,深受启发。
那时我才二十三岁,自己还感叹追随先生学习已经晚了。
谁知道穷困饥饿迫使我远游他乡,转眼间五年过去了,我与先生很少见面。
如今世道崩坏,有志之士稀少,我唯有对先生的学问和品德始终心怀敬仰。
一封家信从雁山传来,告知我先生突然离世的消息。
我肝肠寸断,悲痛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六月的荒园里仿佛刮起了悲凉的风。
先生大概已经与混沌同游,他的魂魄和智慧回归到了最本真的状态。
先生生前没有受到屈辱,死后享有荣耀,相信会有虎守护、龙盘踞在先生的墓旁。
关于作者
宋代 • 刘黻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入太学,时年三十四。时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六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志》卷一)。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