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仁气氲堪舆,武夷相望钟真儒。 考亭西山接伊洛,户庭坦荡除榛芜。 意一先生续正传,刚以直养轲其徒。 端平御史凛风节,历历抗疏诛奸谀。 爱君忧国根性天,实与名称名非沽。 艺祖所谓社稷臣,四海欢呼登政途。 津梁善类植泰道,柱石明堂开远模。 丹心炳炳照白发,力扶国是消民瘉。 共期圣祉登嵩华,长使廊庙闻都俞。 黎元翘首望太平,愿斡圣化还唐虞。
代寿徐意一参政
译文:
在东南地区,仁厚祥和的气息弥漫于天地之间,与武夷山遥遥相望的地方孕育出了真正的大儒。考亭学派、西山学派承接了伊洛之学的脉络,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就如同将庭院中杂乱的榛草芜秽清除干净,使道路坦荡开阔。
意一先生延续了儒家的正统道统,他秉持刚直的品性,用正气来涵养自己,是孟子那样的贤徒。在端平年间,他身为御史,有着令人敬畏的风骨气节,接连不断地向朝廷上书直言,揭露和弹劾那些奸邪谄媚之徒。
他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是发自内心、源于天性的,他的行为和名声是相匹配的,并非是为了沽名钓誉。他正是宋太祖所说的那种能安邦定国的社稷之臣,四海百姓都欢呼着他踏上从政之路。
他为贤良之士搭建起晋升的桥梁,树立起国泰民安的大道,如同支撑明堂的柱石一般,为国家开创了长远的发展模式。他那颗赤诚的丹心映照在斑白的头发上,竭尽全力扶持国家的正确决策,消除百姓的疾苦。
大家都期望圣上的福祉能像嵩山和华山一样崇高长久,让朝廷之上始终充满君臣间和谐融洽的议论之声。黎民百姓都翘首期盼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希望他能扭转圣上的教化,使国家回到像唐尧虞舜时代那样的太平盛世。
关于作者
宋代 • 刘黻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入太学,时年三十四。时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六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志》卷一)。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