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彭花翁牡丹障

洛之花图欧公诗,惊怪天巧呈新枝。 自言当时记者数十种,姚魏后有潜溪绯。 蜀之花图景仁句,香雪蕊金藏不露。 径围三尺瑞云红,尚有二花添未具。 此花非惟今所无,世间久亦无此图。 东南花样自来小,如盘能几多如盂。 晓来明眼花翁作,风韵宛然如蜀洛。 写作花中第一花,群类一时都脱落。 想渠欹笔小盘礴,心去化工无一膜。 天上司花巧不神,笔底春风光欲烁。 笼寒不假青蒻庵,护日何须碧油幙。 月坡堤,张家园,郭令公宅东街偏。 锦衾绣帐相接连,一夜移入歌堂巅。 吴台教战娃数百,汉宫列侍娥三千。 鲛绡十丈思公谱,锦茵万态元舆赋。 花自长春蜡不封,根无下土虫难蠹。 花翁花翁子诚能,见渠此画万感增。 此花昔惟载本草,流传至唐花始好。 移来从武曌,爱重由环儿。 名花与倾国,初著沉香词。 从此帝城春,争逐赏花期。 径尺夸千朶,万钱买一枝。 三街九陌沸游赏,冠盖车马相追随。 自入天朝花最盛,长寿不数唐崇敬。 岂非洛阳天下中,和气又非长安同。 故令百卉巧变幻,黄绯紫白深浅红。 簪花下至采樵子,献花上至蓬莱宫。 或言此花特妖媚,只解趋时争富贵。 阿曌移来丑此妍,阿环贵重荣犹悴。 四香阁上属谁家,朝恩宅里知何地。 世人浪自相矜夸,看到子孙能几家。 我言此罪不在花,自是时辈争荣华。 洛人珍重姚黄不轻畀,一根不入权豪第。 花知天朝真治世,万古天藏发奇秘。 洛不爱宝蜀出珍,如凤如麟王者瑞。 洛中富推程与邵,蜀之苏范辉相照。 人品亦如花品高,斯人斯花古来少。 后来蜀洛党小分,世间万变如轮云。 洛阳名园占治乱,读书至此空三叹。 洛宫禾黍今离离,蜀道峨眉更惨凄。 花翁作此岂无意,要见祖宗全盛时。

译文:

欧阳修描绘洛阳牡丹的画作和诗篇,让人惊叹上天竟能巧妙地催生出这般新奇的花枝。他自己说当时记录的牡丹有数十种,除了姚黄、魏紫,还有潜溪绯。 景仁笔下的蜀地牡丹,诗中描绘其如香雪藏蕊、金质内敛。那径围三尺的瑞云红,还有两种花未被他写全。这样的名花如今已难寻觅,世间也很久没有那样的牡丹图谱了。 东南地区的牡丹花朵向来较小,大的如盘,小的如盂。清晨,花翁彭先生画的牡丹展现在眼前,它的风韵宛如蜀地和洛阳的名品。他画出了花中至尊,其他花卉瞬间都显得逊色了。 想来他斜握画笔,从容挥洒,心思与自然造化毫无隔阂。天上掌管花卉的神仙都不如他画得精妙,笔下的春风仿佛能闪耀光芒。画中的牡丹无需青蒻庵来遮寒,也不必用碧油幙来防晒。 就好像那些生长在月坡堤、张家园以及郭令公宅东偏僻之处的牡丹,原本锦衾绣帐相连,一夜之间就被移入了歌堂之上。如同吴王在吴台训练的数百美女,又似汉宫侍奉的三千娥眉。我想用十丈鲛绡来记录先生的画谱,像李绅在《新题乐府·牡丹》中那样描绘锦茵上牡丹的万千姿态。这画中的牡丹四季长春,无需蜡封保鲜,根不落地,虫子也难以蛀蚀。 花翁啊花翁,您真是技艺高超,看到您这幅画我感慨万千。牡丹这种花,过去只记载于本草之中,流传到唐代才开始备受喜爱。它从武则天时被移植,杨贵妃对它格外看重。名花与美人,最初在李白的《清平调》中相提并论。从那时起,京城的春天,人们竞相追逐赏花期。以直径一尺的花朵、千朵花为夸耀,不惜万钱买一枝牡丹。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游人如织,达官贵人的车马相互追随。 自从我朝建立,牡丹最为繁盛,长寿寺的牡丹都比不上本朝的盛况。难道不是因为洛阳地处天下中心,这里的祥和之气与长安不同吗?所以让各种花卉巧妙变幻,呈现出黄、绯、紫、白等深浅不同的红色。下至砍柴的樵夫,上至蓬莱宫的皇室,都簪戴牡丹。 有人说牡丹太过妖媚,只懂得趋炎附势,追逐富贵。武则天移来牡丹,让这美丽染上了不好的名声;杨贵妃看重牡丹,即便荣华一时,最终也走向衰败。四香阁如今属于谁家,鱼朝恩的宅第又在何处呢?世人空自相互夸耀,能看到子孙依旧富贵的又有几家呢? 我认为这过错不在牡丹,而是当时的人追逐荣华。洛阳人珍视姚黄,轻易不肯送人,一根枝条都不流入权贵之家。牡丹知晓本朝是真正的太平盛世,万古深藏的奇珍都显露出来。洛阳不独占珍宝,蜀地也出了珍品,它们如同凤凰、麒麟,是王者的祥瑞之兆。 洛阳有程颢、程颐和邵雍等贤士受人尊崇,蜀地有苏轼、苏辙和范仲淹等人物光芒相互映照。他们的人品就像牡丹的品格一样高尚,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花自古以来都很稀少。后来蜀地和洛阳的士人群体有了小的分歧,世间的变化就像车轮和云朵一样无常。洛阳的名园兴衰能反映出天下的治乱,读到相关记载时我不禁再三叹息。 如今洛阳宫殿旁的禾黍已经杂乱生长,蜀道上的峨眉峰也更显凄惨。花翁画这幅牡丹图难道没有深意吗?他是想让人们看到祖宗时的全盛景象啊。
关于作者
宋代姚勉

姚勉(1216~1262),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一,号蜚卿、飞卿,古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人。宋嘉定9年(1216)生,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号“雪坡”以志不忘。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