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闲,所患在身死。 身死人谁逃,所患不在此。 所患死其心,此患无比侣。 厥初天赋性,未始分贤鄙。 贤鄙何由分,由自全自毁。 是故君子儒,明德至善止。 不问身死生,谁论时泰否。 纷纷蒙昧徒,知有外物尔。 富贵苟可图,遑恤理如彼。 求容足称香,丧志手落匕。 本心不复存,跖寿何足美。 我兄竹窗兄,劲节修竹倚。 一病二十年,坐受五贼使。 题斋曰委顺,无怨当没齿。 闻兄赋欲死,我方疑所以。 及观欲死辞,终亦委顺矣。 委顺则心安,长须此心理。
次韵竹窗兄欲死叹
译文:
人活在天地之间,所担忧的本应是生命的消逝。毕竟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可真正值得担忧的并非是身死这件事。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内心的死亡,这种忧患是无与伦比的。起初,上天赋予每个人的本性,并没有一开始就区分出贤良与卑劣。
贤良与卑劣是如何区分开来的呢?这取决于人是保全自己的本性还是自我毁坏。所以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君子,追求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他们不会去在意自己的生命是生是死,也不会去计较时运是亨通还是不济。而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只知道追逐身外之物。
如果能谋取到富贵,他们哪还会顾得上道理是怎样的。为了求得安身立命、被人称赞,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志向,行为变得软弱无措。
他们的本心已经不复存在,即便像盗跖那样长寿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我的兄长竹窗兄,有着如同挺拔修竹般的高尚气节。他一病就是二十年,一直遭受着各种病痛等的折磨。
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委顺”,表示无怨无悔,直到生命的尽头。听闻兄长写了《欲死叹》这首诗,我一开始还疑惑其中缘由。
等到读了《欲死叹》的文辞,才明白他最终还是秉持着“委顺”的态度。能够顺应自然、安于处境,内心就会安宁,长久以来都应该秉持这样的道理啊。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