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乌龙山寺阁

桐川本无尘,况此幽阁逈。 万木含秋声,一轩与天浄。 前峰翠分滴,后谷语相应。 槛下江云归,檐前古雪凝。 岩僧对游客,湛若寒冰莹。 百虑缘心空,独饭随疏磬。 嗟余本林壑,谬与世纷竞。 一作市朝人,几伤麋鹿性。 旧山别来久,萝蔓锁幽径。 长恐客沈深,未得归期定。 息中来此境,时觉襟韵胜。 犹媿招隠心,联为小山咏。

译文:

桐川之地原本就一尘不染,更何况这幽静的楼阁高高耸立。 千万棵树木在秋风中发出声响,这轩阁仿佛与天空一样纯净。 前面山峰的翠色仿佛能滴落下来,后面山谷中不时传来相互回应的话语声。 栏杆之下江面上的云朵缓缓归来,屋檐之前古老的积雪像是凝结未化。 山寺里的僧人面对游客,神情就像寒冰一样清澈纯净。 各种忧虑都随着内心的放空而消散,我独自吃着饭,伴随着稀疏的磬声。 可叹我本是喜爱山林沟壑之人,却错误地在世间与人纷争竞逐。 一旦成为了奔走于市朝的人,多次伤害了我如同麋鹿般热爱自由的本性。 故乡的山峦我已经离开很久了,山间的萝蔓藤蔓锁住了那幽静的小路。 我时常担心长久地沉沦在世俗之中,归乡的日期也一直无法确定。 闲暇之中来到这清幽的境地,时时觉得自己的襟怀和韵味都提升了。 但我还是惭愧自己虽有归隐之心,却只能像前人一样写些招隐的诗文罢了。
关于作者
宋代张伯玉

张伯玉,字公达,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早年举进士,又举书判拔萃科。仁宗庆历初以秘书丞知并州太谷县时,范仲淹推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范文正集》卷一八《举张伯玉应制科状》)。至和中通判睦州,时年三十,后迁知福州,移越州、睦州。有《蓬莱集》二卷(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已佚。 张伯玉诗,据《严陵集》、《会稽掇英总集》等书所录,编为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