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霅歌

昔闻两溪水色异,苕清霅浑犹渭泾。 又闻发源自天目,悬高坠峻如建瓴。 日夜滚滚流不止,尽过白苹红蓼汀。 流入太湖不复辨,挹之但闻鱼鼈腥。 堪笑人生亦如此,百年汲汲劳其形。 到头富贵亦何用,一卧泉下无由醒。 争似渔翁扁舟独往最脱洒,七十二峰相对长青青。

译文:

从前就听说苕溪和霅溪这两条溪水的颜色不一样,苕溪的水清澈,霅溪的水浑浊,就如同渭河和泾河一样清浊分明。 又听闻这两条溪水都发源于天目山,从高耸的山峰上奔腾而下,水流倾泻的态势就像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屋脊上往下倾倒一样迅猛。 溪水日夜不停地滚滚流淌,经过了长满白色苹草和红色蓼花的水中小洲。 最后流入太湖就再也分辨不出苕溪和霅溪的水了,舀起水来只闻到一股鱼鳖的腥味。 可笑啊,人生也和这溪水一样。人们一辈子急切地追求功名利禄,让自己的身体劳累不堪。 到最后,就算获得了富贵又有什么用呢?一旦死去长眠于地下,就再也无法醒来。 哪里比得上渔翁独自驾着小船在水上往来,那是多么洒脱自在啊!他还能一直面对着那七十二座翠绿长青的山峰。
关于作者
宋代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生年据本集卷一○《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於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余。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文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及《诗渊》中所引录。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