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累朝士兴起,薄海弦歌争教子。 籯金世守韦一经,俎豆少成孟三徙。 尽从科举梯进取,鹤发望深门日倚。 艺先德后已非古,心术乖违徒口耳。 天门髣髴冯为马,阴德却关桥度蚁。 时来乳臭亦观光,潦倒英雄频坎止。 棘闱投卷姑应之,桂籍题名先定矣。 可怜数千困眊氉,仅二十人夸利市。 近岁词场尚剽拾,文体腐陈难古拟。 倩人者幸耘人贪,气习陋污沦骨髓。 主司头脑易冬烘,日色不迷世能几。 所忧程文悮后学,岂但升沉系悲喜。 他人爱子亦如我,何敢庸心秦越视。 愿言通榜皆实才,如己得之无彼此。
再用观入试韵
译文:
历经多个朝代的培养熏陶,士人纷纷兴起,四海之内都回荡着读书的歌声,人们都争着教育子女。
有的人家世代守护着金珠宝物,而有见识的家庭却像韦贤那样以一部经书传家;就像孟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三次迁居,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
大家都通过科举这条途径来谋求进取,家中白发苍苍的长辈满怀期望,天天在家门口盼望着孩子能取得功名。
如今把技艺放在首位,而将品德放在后面,这已经不符合古代的传统了,有些人内心想法与言行相悖,只是徒有其表、空有言辞罢了。
进入仕途就好像凭借神马能直上天门一样,但冥冥之中阴德就如同那让蚂蚁顺利过桥的善举,也起着重要作用。
有时候那些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时机一到也能去参加科举、增广见识,而那些英雄豪杰却常常困顿失意、停滞不前。
学子们把试卷投入科举考场,姑且顺应这一制度去应试,其实谁能在科举中题名高中,似乎早就已经注定了。
可惜那数千名困顿潦倒、头发蓬松的考生,最后仅仅只有二十人能幸运高中,还被人们夸赞是交了好运。
近年来的科举考场盛行抄袭拼凑之风,文章的体裁内容陈旧腐朽,难以和古代优秀的作品相媲美。
请人代考的人侥幸得中,替人考试的人贪图利益,这种不良的风气和习惯已经深入骨髓、污浊不堪。
主考官的头脑往往昏庸糊涂,在这个世上能不被世俗蒙蔽、有识人之明的又能有几个呢?
让人担忧的是那些科举的范文会误导后来的学子,这可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仕途沉浮和悲喜之情啊。
别人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像我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怎么敢怀着冷漠、疏远的态度去看待呢?
只希望科举上榜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高中一样,不分彼此、一视同仁。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