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行

吴松江头田舍翁,年年苕溪摇飞篷。 沿溪杨柳旧相识,问翁何事犹西东。 心欲无言泪如洗,松楸正在西山里。 余生五十五番春,七十为期春梦耳。 追思畴昔谋亲茔,鴈行差差三弟兄。 伯兮季兮不可作,老来只影嗟零丁。 手种青杉逾百尺,藤花薜蔓笼台石。 一年一到一徘徊,此后徘徊几朝夕。 九泉属望天潜知,寸草难报阳春晖。 教子一经答先志,买山傍墓终焉计。 读书可大吾门闾,没世可从先大夫。

译文:

在吴松江头住着一位农家老翁,他年年都在苕溪上驾着小船四处漂泊。 溪边的杨柳像是他的老相识,它们仿佛在问老翁:“您为何还在这东西方向来回奔波呢?” 老翁心里本想沉默不语,但泪水却像被清洗过一样止不住地流。因为他祖先的墓地就在西山里面。 他这一生已经度过了五十五年的春秋,原本想着活到七十岁,可如今看来这也不过是一场春梦罢了。 回想起过去为父母谋划墓地的时候,兄弟三人就像大雁飞行时参差不齐的队伍一样各有分工。可如今大哥和小弟都已离世,再也无法复生,他老来只剩自己孤单的影子,只能悲叹自己的孤独伶仃。 他亲手种下的青杉如今已经超过百尺高了,藤花和薜荔藤蔓笼罩着墓前的石台。他一年来这里一次,每次都要徘徊许久,可往后这样徘徊的日子还能有多少个朝夕呢? 他希望九泉之下的亲人能暗中知晓他的心意,他觉得自己就像寸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一样,难以报答亲人的养育之恩。 他教导儿子读一部经典来实现先辈的遗志,还打算买下山丘挨着墓地,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他认为读书可以光大自己的家族门楣,这样就算去世了也能无愧于祖先。
关于作者
宋代叶茵

叶茵(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逾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陈起等有唱酬。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