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用喜雨韵三首 其二

残暑如烝尚不禁,坐邻三鼓斗杓沈。 雨调可是月离毕,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

译文:

这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古诗词,从标题看可能是一组诗中的第二首。以下是将这首诗大致翻译成现代汉语: 残余的暑热如同在蒸笼里一般,让人实在难以忍受。我坐在那里,不知不觉临近三更天,斗杓星都已渐渐沉落下去。 这场雨下得恰到好处,莫不是月亮运行到了毕宿(传说月亮靠近毕宿会下雨)?庄稼适时成熟,原来这一年的好收成早就被老天爷放在心上了。 我的体力已经大不如前,再也不能长时间依靠着几案来处理事务。头发都白了,如今只想着把头上的官帽和簪子都卸下来。 我呼唤童子用火烧那些像焦冥虫一样的害虫,它们喜欢找缝隙、藏在隐蔽处,想要找到它们可真不容易。
关于作者
宋代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