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真觉禅师赞

出岭超方,九上三到。 一槌便成,未是性燥。 诵过水偈,闻色空义。 搅炒肝肠,睡不成睡。 棒头领旨,句下明宗。 夜半鳌山,如鹤抛笼。 象骨岩高,中有鳖鼻。 千五百人,中伤者几。 三毬并辊,大用全提。 石火莫及,电光罔追。 大地撮来,如粟米粒。 今昔行人,看之不出。 望州乌石,日炙风吹。 万福曾郎,眼戴双眉。

译文:

这是一首赞颂雪峰真觉禅师的诗,以下是翻译成相对直白的现代汉语表述: 禅师走出岭外,超越一方局限,多次前往各地修行问法,前后九次外出,三次抵达重要之地。他领悟佛法就像一槌定音般迅速,但这并非是性情急躁,而是根性聪慧。 他诵读过水的偈语,听闻了色空的义理,这些佛法义理在他心中反复琢磨,搅得肝肠不宁,连觉都睡不安稳。 他在棒喝之下领悟了佛法的宗旨,在语句之中明白了禅宗的奥义。就如同在夜半时分的鳌山灯会中,他像仙鹤挣脱牢笼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象骨岩高耸入云,其中有那别具特色的“鳖鼻”之处。在跟随禅师修行的一千五百人中,真正能领悟佛法精髓、有所成就的又有几个呢? 禅师能将多个佛法要点一并运用,全面施展佛法的大用。他的智慧和修行境界之高,就像石火一闪、电光一现,让人来不及捕捉和追随。 他能把整个大地都撮在手中,就如同拿着一颗粟米粒一样轻松。古往今来的修行之人,都难以看透他的境界。 望州乌石,任凭日晒风吹,始终不变。万福曾郎,眉毛高高扬起,似有洞察一切之态。(这里“万福曾郎”较难确切理解其在诗中的指向,需结合更多背景资料,此处只能大概按字面呈现一种形象。 )
关于作者
宋代释心月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隠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孙震《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序》、杨栋《御书传衣庵记》。 释心月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杂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四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