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众仙歌

不兴饮尽孙权酒,正欲画屏笔脱手。 一点凝墨状生蝇,剔之不飞心始惊。 献之兴来拈起笔,笔如解飞自钩掣。 戏染松烟作牸牛,脱似偃角眠沙丘。 萧贲深得鹤三昧,胸中不与造化碍。 一幅素绢如片天,雪翎欲起凌苍烟。 僧繇醉后齁齁睡,睡起濡墨作石块。 擘山裂岩而拏云,或如伏虎如露拳。 恺之画兰藏玉笥,开而视之已飞去。 安得翠叶成寒丛,四景常使飘春风。 闻道南齐宇文焕,精笔妙墨扫芦鴈。 低颈吸水昂颈飞,髣象荷枯沙瘦时。 唐有处士吴道元,丹青之余多画猿。 状出抱子落寒泉,又如弯弓遶树奔。 季成画虎常作怒,鬼神不敢正眼觑。 但见纸上生狰狞,开口解啸风悲鸣。 叶公好龙故学画,不觉心孔开一罅。 纸上笔画方似龙,风鬐浪鬣来争雄。 韩干画马得滋味,霜蹄巧作追风势。 可怜张口嘶无声,只惜风棱瘦骨成。 江头细草为谁绿,只有风烟相管束。 阮瞻收拾草精神,笔端与草私为春。 画鱼古有康灵叔,掷头摆尾万鳞足。 红鲿紫鲤成队行,跃碎琉璃跳上冰。 仁老胸中有雪月,画出梅花更清绝。 鲁直嗅之嫌无香,幻出江南烟水乡。 张臻虚心而学竹,风雨潇潇生锦轴。 风枝雨干欲化龙,不堪裁杖扶葛洪。 钱觐画松扫烟雨,松梢鹤立飞不去。 凌风傲雪冷几时,翠色不改常清奇。 王维笔下多山水,千山万水一弹指。 万顷玻瓈碧欲流,千层翡翠波上浮。 有时画出几枯木,一片落霞间飞鹜。 有时画出古涧泉,浪花滚滚人不闻。 有时花落鸟啼处,正是千林俵秋雨。 有时日暮鸦鸣时,烟际钟声催月迟。 有时移却潇湘岸,移入洞庭彭蠡畔。 有时掇过天台山,相对鴈荡烟雨寒。 古人去后无人学,学者往往得皮壳。 鬼神却易狗马难,匠世未能窥一班。 见君丹青与水墨,笔下剜出心中画。 一发才精百发精,留取后世不死名。

译文:

这幅画中众仙的情景,仿佛与众多画家的传奇之作交织在一起。 曹不兴喝光了孙权赏赐的美酒,正要在画屏上挥毫,那笔仿佛就要从手中滑落。他随意一点,凝墨竟好似生出一只苍蝇,孙权伸手去剔,那“苍蝇”却不飞走,这才惊讶不已。 王献之兴致来了,拿起笔,那笔仿佛有了灵性,自行挥洒勾勒。他随意用松烟墨画出一头母牛,那牛就像偃卧在沙丘上,神态逼真。 萧贲深得画鹤的精髓,他胸中没有被自然造化所束缚。在一幅素绢上,仿佛就是一片天空,那雪白色的鹤翎好似要冲破苍茫的烟雾飞起。 张僧繇喝醉后呼呼大睡,睡醒蘸墨画起石块。那画中的石块仿佛能开山裂岩,直上云霄,有的像伏着的老虎,有的像露出的拳头。 顾恺之画的兰花藏在玉笥中,打开一看,兰花竟已飞去。真希望能有翠绿的叶子长成寒冽的花丛,让四季都有春风吹拂。 听说南齐的宇文焕,用精湛的笔墨描绘芦雁。那芦雁低头吸水,昂首高飞,仿佛让人看到荷叶枯萎、沙滩瘦瘠的时节。 唐代有处士吴道元,除了擅长绘画人物,还常画猿猴。他画出的猿猴抱着幼崽落入寒泉,又像拉弓绕树奔跑。 季成画的老虎总是一副发怒的样子,连鬼神都不敢正眼看它。只见纸上的老虎狰狞可怕,张开嘴仿佛能呼啸,让风声都为之悲鸣。 叶公喜欢龙所以学画龙,不知不觉心中开窍。纸上刚画出龙的模样,那龙的鳍和鬣就好像带着风浪来争雄。 韩干画马深得其中韵味,马的霜蹄巧妙地表现出追风的气势。可惜它张嘴嘶鸣却无声,只可惜那马虽有风骨却瘦骨嶙峋。 江头的细草为谁而绿呢,只有那风烟管束着它们。阮瞻能捕捉到草的精神,笔下的草仿佛有了春天的生机。 古代有个康灵叔擅长画鱼,他画的鱼摇头摆尾,鳞片繁多。红鲿鱼和紫鲤鱼排成队游动,仿佛要跃碎琉璃般的水面,跳到冰面上。 仁老胸中藏着雪月的意境,画出的梅花更加清绝。黄庭坚闻了闻,嫌它没有香气,却仿佛幻出了江南烟雨朦胧的水乡。 张臻虚心学习画竹,画轴上仿佛能听到风雨潇潇的声音。那风中的竹枝、雨中的竹竿好似要化作龙,可惜不能裁下来给葛洪当拐杖。 钱觐画松,仿佛扫出了烟雨的意境,松梢上一只鹤站立着,好像飞不起来。它凌风傲雪,寒冷了许久,那翠绿的颜色却始终不改,清新奇特。 王维笔下多是山水,千山万水在他笔下仿佛一弹指间就能呈现。万顷碧波好似要流淌起来,千层翡翠般的山峦在波光中浮动。 他有时画出几株枯木,配着一片落霞和飞起的野鸭;有时画出古涧中的泉水,浪花滚滚却听不见声音;有时画出花落鸟啼的地方,正是千林笼罩在秋雨中的景象;有时画出日暮鸦鸣时,烟霭中钟声仿佛催着月亮迟迟不来;有时把潇湘的岸边景色移到洞庭、彭蠡湖畔;有时把天台山搬过来,与雁荡山相对,笼罩在烟雨的寒意中。 古代的画家们离去后,后人学习他们的技艺,往往只学到了表面。画鬼神容易,画狗马却很难,现在的画匠还未能窥见其中的精妙。 看到您的丹青和水墨之作,就像从笔下挖出了心中的画。一旦技艺精湛,就会处处精湛,希望您能留下流传后世的不朽名声。
关于作者
宋代白玉蟾

白玉蟾(1194 - ?),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