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过成蹊庵偶成旧风一篇

笑把青藜出武夷,不辞千里访幽奇。 吐吞风月一壶酒,拈弄溪山万首诗。 道过星河骇双目,万灶清烟缠华屋。 老岩峭拔森翠屏,大江东去流苍玉。 樵人弛薪指似予,中有玉洞藏仙都。 楼阁参差美轮奂,神仙隠显知有无。 夕阳挂树暮山紫,行行到此欲脱屣。 门前三径绿苔深,浩荡春风醉桃李。 子然放步成蹊庵,其一仙翁乐笑谈。 苍髯绿鬓两眸碧,霞标芝宇清岩岩。 青牛人去几千载,源流尚有玄孙在。 身里蓬莱十二楼,杖头云水三千界。 大隠从来只市廛,年来教法况萧然。 先生驻锡庐山下,混俗和光四十年。 琅庭琛馆五云起,五湖四海来如蚁。 天下三百六十洲,未见堂宇高于此。 自非先生真栋梁,安能玄阃颜辉光。 烟蓑雨笠捘入门,琴佩剑履充其堂。 先生何年创丹室,宝篆灰寒门牖密。 明窗浄几一炉香,何人会此真消息。 先生何日结草庐,读尽丹台紫府书。 有时瞑目坐蒲团,闲即汲水浇园蔬。 妙南老人画真迹,一枝薜荔缠寒碧。 莫问当年老沈翁,先生默契真端的。 竹锁庵边炼药台,鹧鸪啼得百花开。 归去武夷向人说,也曾亲诣同原来。 先生此功与此德,不须语句碑诸石。 铭在诸人肺腑间,闻者欲见不可得。 斩新花竹旧烟霞,十洲三岛共一家。 有人问著长生事,默默无言指落花。 璚山道人懒成趣,勉强搜索此数句。 明朝铁笛吹一声,直入千山万山去。

译文:

我笑着手持青藜杖离开了武夷仙境,丝毫不畏惧这千里路途,一心要去寻访那幽僻奇绝之处。 我一边饮酒,仿佛能吞吐那风月之景;一边游赏溪山,信手便能吟出万首诗篇。 途中路过星河,那壮丽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万千人家的炊烟袅袅,缠绕着华丽的房屋。 古老的岩石陡峭挺拔,好似排列整齐的翠绿屏风;大江滚滚东去,就像流动着的苍玉。 砍柴的人放下柴薪,指着前方告诉我,那里有个玉洞,藏着仙都胜境。 楼阁高低错落,美轮美奂,只是神仙是隐是现,实在难以知晓究竟有没有。 夕阳挂在树上,暮山一片紫霞,我一路行来,到了这里就想放下尘世的羁绊。 门前的小径上绿苔深深,浩荡的春风让桃李沉醉绽放。 我独自漫步来到成蹊庵,遇到一位仙翁正乐呵呵地谈笑。 他胡须苍白,鬓发却还泛着青,双眼碧绿明亮,气质超凡,如霞中之峰、芝兰玉树般清朗。 当年老子骑青牛西去已经过了几千年,可他的道统源流还有后人传承。 仙翁自身仿佛藏着蓬莱仙山的十二楼阁,拄着杖头仿佛能遍历三千界的云水。 真正的隐士向来喜欢隐居在市井之中,这些年道法的传承也显得有些寂寥。 先生在庐山下驻留修行,融入世俗又和光同尘,已经有四十年了。 他的道观美轮美奂,如五云升起般壮观,五湖四海的人都像蚂蚁一样纷纷前来。 天下三百六十个州郡,我还没见过有比这更宏伟的堂宇。 若不是先生真如栋梁之材,怎能让这道观如此光辉闪耀。 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人纷纷入门,带着琴、佩着剑、穿着鞋的人挤满了厅堂。 先生是哪一年创建的炼丹室呢?篆文符咒的灰烬还在,门窗紧闭。 明亮的窗户、洁净的茶几,一炉香袅袅升起,可又有谁能领会这其中的真谛呢? 先生什么时候会搭建草庐,读尽那丹台紫府的仙书呢? 有时他闭目坐在蒲团上,闲暇时就去汲水浇灌园中的蔬菜。 妙南老人画的真迹,那薜荔藤缠绕着寒碧之色。 不要问当年的老沈翁了,先生早已默契地领悟到了真正的道理。 竹林环绕着庵边的炼药台,鹧鸪啼鸣间百花盛开。 我回到武夷后会向人说起,我也曾亲自来到这如同仙源之地。 先生的功德,不需要用语句刻在石碑上。 它已经铭刻在众人的肺腑之间,听闻的人都渴望一见先生却难以如愿。 新种的花竹与旧日的烟霞相互映衬,仿佛十洲三岛都成了一家。 有人问起长生之事,先生默默无言,只是指着落花。 我这璚山道人懒散惯了,勉强搜索枯肠写下这几句。 明朝我要吹响铁笛一声,径直踏入千山万山之中去。
关于作者
宋代白玉蟾

白玉蟾(1194 - ?),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