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斋洪尚书挽诗 其三

伊昔宸京握手初,横经公未到三衢。 早班玉笋还先去,晚侍金华却共趋。 思老有余知笔健,病成应是为诗癯。 峰摧太华嗟何及,身远无因奠束刍。

译文:

回想当初,我和您在京城初次握手相逢的时候,您还没有去三衢之地讲经授课。 在朝廷的早朝时,那些如“玉笋班”般的同僚,您却早早地就离开了京城。而到了后来在金华殿陪侍皇帝讲读经史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前往。 您才思深沉、学问深厚,从您刚健的文笔就能看出来;您身体抱恙,想来应该是因为作诗过度而消瘦成疾。 如今您就像西岳太华峰突然崩塌一样离世了,这实在让人悲痛万分、叹息不已。只可惜我远在他乡,没办法前去献上一束茅草以表达我对您的祭奠之情。
关于作者
宋代林希逸

林希逸(一一九三~?)(生年据作者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刘翼《心游摘稿》所作序“躔父今年六十有四,……余长躔父五岁”推定),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寻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景定中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林希逸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