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恨非埋骨,生前怨不逢。 比干犹有墓,周室合增封。 一死身奚惜,孤忠愤所钟。 清朝加显泽,终古志遗踪。 宠辱嗟何意,兴亡记所从。 谁甘游地下,攀槛敢婴龙。
封比干墓
译文:
### 翻译
比干心中的遗憾被埋葬,而不只是他的尸骨被掩埋。他活着的时候,满心怨愤,只因没有遇上明主。
比干好歹还有座坟墓留存于世,周朝理应给他追加封号,以彰显他的忠义。
他为了正义,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那一片孤忠之情,都凝聚着对昏君的愤懑。
如今清明的朝廷对他加以恩宠,让他的恩泽更加显耀,这能让他的遗迹永远被人铭记。
世人所看重的宠辱又有什么意义呢?国家的兴盛与衰亡,都有着它的缘由。
有谁甘愿奔赴黄泉呢?但比干敢于像汉时朱云那样攀折殿槛去触怒暴君。
### 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林希逸为比干墓而作。比干是商朝著名忠臣,因劝谏纣王而被剖心致死。诗人高度赞扬了比干的孤忠精神,认为他的死是为正义不惜生命,周朝为其封墓是应有的举动。同时感慨宠辱并无实际意义,强调国家兴亡自有其因果。最后以“攀槛敢婴龙”进一步突出比干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气。
关于作者
宋代 • 林希逸
林希逸(一一九三~?)(生年据作者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刘翼《心游摘稿》所作序“躔父今年六十有四,……余长躔父五岁”推定),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寻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景定中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林希逸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