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见尧于羹

隠几看尧典,身慙不并生。 道如知所味,食亦见于羹。 饱学宁求饱,精思不厌精。 垂衣虽已远,失筯恍然惊。 端坐如吁咈,忘饥在服行。 盐梅思致主,说不愧阿衡。

译文:

我斜靠着几案阅读《尧典》,心中惭愧没能和尧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如果能真正领会尧所倡导的大道的精妙之处,就好像吃饭时能从羹汤里看到尧的影子一样。 饱读诗书之人,追求的并非物质上的饱腹,而是知识的充盈;深入思考的人,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追求精益求精。 尧帝垂衣而治的盛世虽然已经久远,但当我沉浸在对其大道的思索中,就像突然掉了筷子那样,恍然惊醒。 我端坐着,仿佛能看到尧帝与大臣们相互交流、或认可或否定的场景。因为一心践行尧的大道,连饥饿都忘记了。 我就像那辅佐君王的盐和梅一样,渴望能辅佐君主成就大业。希望自己能像傅说一样,无愧于“阿衡”这样的贤相之名。
关于作者
宋代林希逸

林希逸(一一九三~?)(生年据作者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刘翼《心游摘稿》所作序“躔父今年六十有四,……余长躔父五岁”推定),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寻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景定中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林希逸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