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有人读史不读经,史在目前经杳冥。 有人读经不读史,经有道腴史泥滓。 我云经史无异同,八窗八面俱玲珑。 经为律兮史为案,古来已断与未断。 是贤是圣何世无,贤圣身全此身散。 既息而消消又息,便是先天后天易。 何祸非福吉非凶,何成非毁始非终。 西麟绝笔汉纪凤,晋马食曹江化龙。 千龄万载事不尽,总是禅机与道锋。 乃知庞眉太史有眼目,一家自作新机轴。 至今史法有凭据,残书断纪收成束。 拘儒足足笑杀人,白头苦向河汾续。

译文:

有些人读史书却不读经书,觉得史书就在眼前容易了解,而经书却深奥难测、遥不可及。 也有些人只读经书而不读史书,认为经书中蕴含着高尚的道德和深厚的义理,而史书里都是琐碎无用的东西。 但我认为经书和史书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它们就像一个八面玲珑的建筑,各个方面都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经书就如同法律条文,而史书则像是案件卷宗,记录着从古至今已经判定和尚未判定的各类事情。 哪个时代没有贤人和圣人呢?那些贤圣们能保全自身,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可能身败名裂。 事物的兴衰、生灭交替,就如同《易经》中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所揭示的道理一样,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哪里有绝对的灾祸而没有福运,哪里有绝对的吉祥而没有凶险呢?哪里有绝对的成功而没有失败,哪里有绝对的开始而没有终结呢? 就像孔子在西狩获麟时停止《春秋》的写作,汉代有关于纪凤的记载;晋代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而长江有蛟龙出现的传说。 千万年以来,历史事件无穷无尽,但这其中都蕴含着禅机和道家的思想精髓。 由此可知,那些有着花白眉毛的太史们是有独到眼光的,他们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的史学理念和方法。 直到现在,史书的编写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依据,那些残缺不全的书籍和零散的记载也能被整理成完整的篇章。 那些拘泥于旧学、见识短浅的儒生实在是可笑至极,他们到了白头之年还苦苦地去续写像《中说》(河汾指王通,《中说》是其著作)这样的书。
关于作者
宋代林希逸

林希逸(一一九三~?)(生年据作者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刘翼《心游摘稿》所作序“躔父今年六十有四,……余长躔父五岁”推定),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寻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景定中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林希逸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