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醮龙龙苦蛰,城门夜开八人入。 粤从东关煽喊呀,飞烟卷作半空霞。 祝融熛怒咋齿牙,彤幢绛旆纷要遮。 扶桑剥落喧撑叉,两岸炮焦几百家。 当时诸校阵阵来,传呼数里声如雷。 州官令严兵官急,斤斧镵锄勾绠集。 其奈枯河无沈汁,炎曹横恣玄冥詟。 天虽有泪不敢泣,千人万人瞠眼立。 扑之愈张听自戢,就中那得十数椽。 败壁穿穴簷瓦悬,四围灰烬渠岿然。 邻人惊怪一郡传,扫街老妪今几年。 只身穷独头如绵,家无一孔破絮缠。 只余一棺候弃捐,以此吁天天见怜。 幽明之理岂眇绵,天在屋头非虚言。 陆浑山火虽富妍,无所劝戒何足编,惜渠不遇昌黎仙。
纪异诗
译文:
在城中,人们设坛祭祀求龙降雨,可龙却一直蛰伏着不肯显灵。一天夜里,城门打开,有八个人进入城中。
从东关那边突然传来喧闹的呼喊声,飞扬的烟火席卷而上,在半空中化作绚丽的云霞。火神祝融怒气冲冲,咬牙切齿,红色的旗帜纷纷招展,像是在阻拦着什么。火势凶猛,仿佛把扶桑神木都给烧得七零八落,人们在火中乱作一团,呼喊挣扎。河两岸几百户人家的房屋都被烧焦。
当时,各位军校带着队伍一阵阵地赶来,传呼的声音在数里之外都像打雷一样响亮。州官下达了严格的命令,兵官们也十分焦急,人们纷纷拿出斧头、镢头、锄头和绳索等工具来灭火。
无奈干涸的河道里没有一滴水,炎炎烈火肆意横行,掌管水的玄冥神都被吓得不敢动弹。老天似乎也有哀伤的泪水,但却不敢落下,成千上万的人只能瞪大眼睛,呆呆地站在一旁。
人们奋力扑火,可火势却越来越大,最后只能听任它自行熄灭。火灾过后,城中几乎没有剩下几间完整的房屋。残败的墙壁上布满了窟窿,屋檐上的瓦片摇摇欲坠,四周一片灰烬,只有几处断壁残垣还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这一惊人的景象让邻人感到十分惊讶,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郡城。大家都在议论着那个扫街的老妇人。她独自生活,穷困潦倒,头发稀疏得像棉花一样。家里穷得连个完整的地方都没有,只有破棉絮缠绕着。她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口棺材,等着自己死后被人丢弃。她对着上天哭诉,上天似乎也动了怜悯之心。
幽明之间的道理并非渺茫难测,上天就在我们的头顶,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唐代韩愈笔下的《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虽然描写得富丽华美,但没有什么劝诫的意义,又哪里值得编入诗集呢?可惜这个扫街老妇的故事没有遇到像昌黎先生韩愈那样的大诗人来为她书写。
关于作者
宋代 • 林希逸
林希逸(一一九三~?)(生年据作者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刘翼《心游摘稿》所作序“躔父今年六十有四,……余长躔父五岁”推定),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寻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景定中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林希逸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