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口义成

见彻深微字字精,五千言在与谁明。 事因借喻多成谤,经不分章况立名。 数十有三元是一,道虚无实始为盈。 苏云近佛非知老,老说长生佛不生。

译文: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 对《老子》的理解透彻深入到了精微之处,书中每个字都精妙绝伦。可这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如今又有谁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呢? 老子在书中常常借助比喻来讲道理,可这样的方式却常常招来他人的误解和诋毁。而且《道德经》原本并没有分章节,更没有刻意去立那些所谓的名目,这也让很多人难以把握其真谛。 《老子》里讲的众多道理,其实根源都是“道”这一个核心。“道”看似虚无缥缈,没有实际的形体,可它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内容,才是真正的充盈圆满。 苏轼说《老子》的思想接近佛教,这其实是不了解老子的表现。老子讲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追求长生,而佛教追求的并非长生,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关于作者
宋代林希逸

林希逸(一一九三~?)(生年据作者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刘翼《心游摘稿》所作序“躔父今年六十有四,……余长躔父五岁”推定),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寻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景定中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林希逸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