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贯道山水四言

远山丛丛,远树蒙蒙。 咫尺万里,江行其中。 短长何岸,高低何峰。 彼坻彼洔,彼瀑彼洪。 晴岚乍豁,烟霭葱笼。 或断或属,且淡且浓。 尔崒奚寺,尔盘奚宫。 或垣阴翳,或梁嵌空。 有吠者厖,有樵者翁。 危樯落碇,短棹掀蓬。 往来异趣,寂动殊容。 羃翠其庭,岂非卢鸿。 略彴而渡,岂非龟蒙。 昔我经行,云山万重。 若淮南北,与江西东。 亦蓑而雨,亦帽而风。 乃今追惟,梦境相从。 及此开卷,恍然昔同。 谁居作者,造化论功。 淹总其裔,熙成是宗。 声闻九陛,既召而终。 谓彼树白,谶其身穷。 其然岂然,讯之天公。 此名穹壤,畴曰不逢。

译文:

### 译文 远处的山峦一丛接着一丛,连绵不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影影绰绰。在这小小的画幅之上,却仿佛展现出万里的江山景象,江水如带在其中流淌。 哪里是长长的江岸,哪里是短短的堤岸?哪座是高耸的山峰,哪座是低矮的山峰?那水中的小洲、岸边的小渚,那飞泻的瀑布、奔腾的洪流,都一一呈现在画面里。 晴朗时山间的雾气刚刚散开,烟霭缭绕,郁郁葱葱。山的线条有的断开,有的相连,山色有的浅淡,有的浓重。 那高耸险峻之处是哪座寺庙,那盘旋曲折之地是哪座宫殿?有的地方围墙被树荫遮蔽,有的地方桥梁横跨,中间空洞。 画面中有吠叫的大狗,有砍柴的老翁。高高的桅杆下船抛下了船锚,短小的船桨划动,船篷被掀起。 画面中人物往来,各有不同的意趣;安静与动态的景物,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那庭院笼罩在一片翠绿之中,画中这人难道不是隐居的卢鸿吗?迈过简易的小桥过河,这人难道不是诗人陆龟蒙吗? 过去我曾游历四方,穿越过重重云山。或是在淮河的南北,或是在江西的东部。我曾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也曾戴着斗笠在风中前行。 如今回忆起那些经历,就像在梦境中相随。等到打开这幅画卷,恍然间觉得和往昔的经历一模一样。 是谁创作了这幅画呢?他的功劳可与大自然相媲美。画家是江淹的后裔,以熙宁、元丰年间的画风为宗。 他的名声传到了宫廷,虽然曾被召见却最终没有得到重用。有人说画中树木呈白色,预示着他一生穷困。 真是这样吗?还是并非如此呢?这只能去问老天爷了。 这幅画作的名声将流传于天地之间,谁能说它不会被人赏识呢?
关于作者
宋代林希逸

林希逸(一一九三~?)(生年据作者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刘翼《心游摘稿》所作序“躔父今年六十有四,……余长躔父五岁”推定),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寻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景定中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林希逸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