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山之阳秀水侧,草覆遗基谁氏宅。 皆云子发其姓卢,往往文章名籍籍。 宅中旧物何所存,惟有嶙峋一区石。 阔才三尺高倍寻,久卧尘沙群瓦砾。 余心好异因独往,下马环观聊拂拭。 地表可见十二三,已足怪骇动魂魄。 呼工运锸壍其旁,挽以长𫄠百夫力。 杂然鼓噪登大车,恍尔如蒙巨灵擘。 选置东湖最佳处,四面澄波映天碧。 倚空突兀无与邻,顿觉亭台增气色。 弯环幽窦莫敢撢,恐有乖龙飞霹雳。 余尝南游到阳朔,众峰矗矗春笋植。 扪萝踏藓穷之遍,若此奇卓曾未识。 郡人奔走来如云,故老惊视复唧唧。 乃言此石遇真赏,屈指于今年二百。 沈埋旷代谁尔珍,一日光价逾荆璧。 嗟余束发大夫后,区区志尚惟孤直。 十年再谪非不穷,犹慕坚纯无改易。 如何故老不我愚,感物再三形叹息。 石不能言人有言,忽使他时重湮阨。
题袁州东湖卢肇石
译文:
在袁山的南面、秀水之畔,荒草覆盖着一处旧宅的地基,也不知这曾是谁家的宅院。
大家都说宅子主人姓卢,叫卢子发,他的文章声名远扬,广为流传。
宅院里昔日的东西还剩下什么呢?只有一块突兀不平的石头。
这石头宽仅三尺,高度却有一丈多,长久地卧在沙尘和瓦砾堆中。
我生性喜爱奇异之物,于是独自前往。下马后围着石头仔细观看,还顺便拂去上面的灰尘。
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大概只有十分之二三,可就这已足以让人感到怪异震惊,魂魄悸动。
我叫来工匠,让他们在石头旁边挥动铁锹挖掘,用长绳索捆绑,动用上百名壮汉的力气来拉。
众人齐声呼喊着把石头抬上大车,恍惚间就像被巨灵神分开了一样。
我把石头选放在东湖最美好的地方,四周清澈的水波倒映着蓝天。
它高耸入空,没有可以与之相邻媲美的,顿时让亭台楼阁增添了不少气势。
石头上弯曲幽深的洞穴没人敢去探看,生怕有蛟龙飞出,雷电霹雳。
我曾经南游到阳朔,那里众多山峰像春笋一样矗立。
我攀着藤蔓、踏着苔藓把那些山峰都走遍了,却从未见过像这块石头这样奇异卓越的。
郡里的人像云一样奔走相告、前来观看,老人们惊讶地看着,还不住地啧啧称叹。
他们说这块石头遇到了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人,算起来已经被埋没了两百年。
它被埋没了这么多代,有谁把它当作珍宝呢?如今一下子它的价值超过了和氏璧。
唉,我从年少时就是士大夫之后,志向一直是孤高正直。
十年间两次被贬,并非不困窘,可我还是仰慕那坚贞纯粹的品质,从未改变。
为什么老人们不认为我愚笨呢?他们感慨这石头的遭遇,再三叹息。
石头不会说话,但人会说话,真担心它以后又会再次被埋没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祖无择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