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登州推官张同年之梁山

峻极干苍苍,班移自混茫。 势临坤轴断,根入海涛僵。 屹立逾千仞,孤标冠四荒。 兴云山近泰,出日谷连旸。 绝坟于斯胜,烦襟到此凉。 山经终寂寂,祀典谩煌煌。 岩黑骊龙睡,烟清来凤翔。 藏书陋群玉,中瑟小空桑。 禹载无遗迹,秦碑有旧章。 乘舆曾直上,鞭石宛居傍。 在昔初迁鼎,当时异省方。 纵心师诞妄,恃力逞强梁。 儒学微言绝,神仙怪说彰。 锡符尊德水,留识著吾浆。 岂念思王度,惟期至帝乡。 斋男何杳杳,秋祝自琅琅。 讵得三山药,翻同一国狂。 八神宁尔福,二世果斯亡。 始祸闻陈涉,遗书见子长。 龙兴成大定,虎噬免交攘。 往事真涂炭,寒心剧刺芒。 自从兹灭国,谁复此祠阳。 冤毒疑沦髓,凋残竞沐疮。 鉴宜观夏后,道合慕陶唐。 圣世逾三代,明君掩百王。 朝廷隆盛礼,简册耀休光。 运契千龄统,歌喧六达庄。 古今称治理,夷夏共瞻望。 洪化周无外,群生洽太康。 东民休望幸,端拱德芬芳。

译文:

这首诗篇幅较长,以下是较为详细的现代汉语翻译: 梁山高耸入青天,它的生成源于混沌渺茫的远古。 山势雄伟,仿佛让大地的轴心都为之断裂,根基深入大海,好似被寒涛冻僵。 它巍峨屹立,超过千仞之高,孤高的姿态在四方荒远之地堪称第一。 山上兴云,与泰山相近;日出之处,山谷连着明亮的东方。 如此绝佳的胜境,让我烦乱的心境到此也变得清凉。 可《山经》里却寂静地未对它多有记载,祭祀的典礼虽然盛大却好像也没发挥太大作用。 山岩黑暗,骊龙正在沉睡;烟雾清新,凤凰飞来翱翔。 这里藏书的价值远超群玉山,奏瑟的妙处让空桑琴也显得渺小。 大禹治水时未曾留下遗迹,秦始皇的碑刻却还有旧文篇章。 传说帝王曾直接登上此山,驱赶石头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旁。 往昔国家初有变动,那时的帝王出巡与正常情况不同。 放纵心思去相信荒诞之事,凭借武力逞强耍横。 儒家的精微言论断绝,神仙的怪诞之说盛行。 赐予符节尊崇所谓的德水,留下标记刻在我家乡的水浆。 哪里会念及王者的法度,只期望能到达神仙居住的帝乡。 斋戒的男子渺无踪迹,秋日祭祀的祝词独自琅琅作响。 哪里能得到三山上的仙药,反而像一国之人都陷入疯狂。 八神难道能给人带来福泽?秦朝二世果然就灭亡了。 祸端起始听闻是陈涉起义,记载这些事的是司马迁的文章。 汉朝兴起实现了天下安定,避免了像虎狼相争般的混乱。 往事真是如陷入泥潭般悲惨,想起来让人心寒如针刺芒。 自从那国家灭亡之后,谁还会在这里祭祀阳神。 冤屈痛苦似乎已深入骨髓,百姓凋零残破如同满身创伤。 应该以夏后氏为借鉴,道义上应仰慕陶唐氏。 如今圣明的时代超越了夏、商、周三代,贤明的君主胜过百代帝王。 朝廷隆重地举行盛大的礼仪,史册上闪耀着美好的荣光。 国运契合千载的正统,歌声喧闹在四通八达的街巷。 古往今来都称赞如今治理有方,中原和边疆各族都共同瞻望。 宏大的教化遍及四方,众生都享受着太平。 东方的百姓不要再盼望帝王驾临,君主端身拱手,美德自然芬芳远扬。
关于作者
宋代祖无择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