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陵云寺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 千航万舸𣍿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 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 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 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 萦回一径上崄绝,却立下视惊心骸。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 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 世人至今不敢嫚,坐上蜕骨冷不埋。 余今劫劫何所往,媿尔前人空自咍。

译文:

长江奔腾撞击着山峦,那山仿佛都要被摧垮。古老的佛像静静安坐在山的角落,好似在念咒镇住江水。 无数的船只在山前穿梭往来,抬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山顶,就连飞鸟仿佛都徘徊不敢轻易飞过。 站在山上,脚下是奔腾汹涌、怒吼着的层层波涛,身后背负着高大险峻、巍峨耸立的山岳。 我以前路过这里顺江而下到荆渚,那时满脸都是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 如今再次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象已大不相同,寺庙金碧辉煌,闪耀的光芒与祥瑞的光彩交相辉映。 沿着一条曲折蜿蜒的小路艰难地登上那险峻至极的高处,回身向下俯瞰,不禁让人心惊胆战。 蜀江曲折蜿蜒,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沫水翻腾奔涌,涛声如震响的上百声惊雷。 山川的变化就算是大禹的神力也难以完全掌控,只有有道之人曾心怀悲悯。 他们开山治水,让水路通达万里,使得荆蜀之间的往来就像在长街上行走一样便捷。 世人到现在都不敢对他们有丝毫轻慢,他们圆寂后留下的遗骨安静地放在座位上,仿佛被岁月冷藏着而不被掩埋。 我如今忙忙碌碌却不知要去往何方,真惭愧啊,只能对着前人空自叹息。
关于作者
宋代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