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中

一雨遂不止,我行当此穷。 蜀东天亦漏,尧后水犹洪。 大点有片重,密蒙无寸空。 晓唯壶箭觉,暖似炭炉通。 书笔提梅洗,征衣擘润烘。 帘间稀去燕,枕下即鸣虫。 竹粉千腰白,桃皮半颊红。 物华娇自衒,天意猛相攻。 酒退愁城外,吟兴愤涌中。 遣谁咨毕宿,留作旱时功。

译文:

这一场雨啊,一下起来就没完没了。偏偏在这个时候,我正身处旅途困境之中。 这雨大得仿佛蜀东的天空都破了个洞,就像尧帝那个时代遭遇的洪水泛滥一般。 豆大的雨点沉甸甸的,雨幕密得连一寸空隙都没有。 直到破晓时分,我才从漏壶的刻度变化察觉到时间的流逝,屋内温暖得就像有炭炉在不断生热。 我把写字的笔拿出来,放在梅子般清澈的水里清洗;把出行穿的衣服撑开,放在暖和的地方烘干。 透过帘子,只能偶尔看到几只燕子匆匆飞过;躺在床上,耳边是虫子在枕下唧唧鸣叫。 雨中的竹子,竹竿上的粉霜像无数白色的腰带;桃花被雨打湿,好似少女半边羞红的脸颊。 大自然的美景如此娇艳,仿佛在自我炫耀,可老天降下如此暴雨,势头凶猛得像是在发起攻击。 我喝了些酒,暂时把愁绪抛到了九霄云外,吟诗的兴致却在心中愤懑涌起。 我真想问问掌管雨水的毕宿星官啊,能不能把这雨水留着,等到旱季的时候再发挥作用呢。
关于作者
宋代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