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缘概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

佛繇西域渐中土,欲使群心皆鼓舞。 若颛梵语及胡书,昧者虽从明孰与。 其徒往往多材能,暗结时贤为外助。 远公自昔来庐山,夸逞莲花邀社侣。 吁嗟君子遭乱邦,舍此未知何处去。 迩来一行善记览,啮破乾坤寻历数。 或攻文苑掠芬香,辞则贯休笔怀素。 其余曲艺与小诗,布在人间难悉数。 贤豪大抵多怜才,引致门墙无龃龉。 其人既重法亦尊,羽翼大成根本固。 我缘山谷见不远,缁褐憧憧尽愚鲁。 坐量此去朋党衰,纤缟焉能拒强弩。 去年有使自番阳,手藉一函来我所。 发函乃是缘概书,千字满前云缕缕。 众人饱食己用心,欲噍伯英肥美处。 当时名士嘉其能,长序短篇聊绣组。 因思幅员千万里,如师之能更几许。 以儒辅释日益多,何恤区区一韩愈。

译文:

佛教从西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想要让大家的心都为之振奋。要是只说梵语、写胡人的文字,那些愚昧的人就算跟从了,可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又有谁呢? 佛教徒里常常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暗中结交当时的贤达人士作为外部助力。从前东晋的慧远大师来到庐山,炫耀莲花法会来招揽志同道合的人入社。唉,君子生逢乱世,除了这个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啊。 近来有个叫一行的和尚善于记忆和博览群书,探究天地奥秘来寻找历数之学。有的和尚在文坛有所钻研,汲取其中精华,文章就像贯休那样精妙,书法如同怀素那样出众。其他的技艺和小诗,散布在人间,难以全部列举。 贤明豪杰大多爱惜人才,把有才能的和尚引入门下,相处融洽。和尚们自身受到重视,佛法也跟着被尊崇,这样佛教的势力就越来越大,根基也更加稳固了。 我因为住在山谷里见识不广,看到的僧人大多都是些愚昧鲁莽之辈。我估量着以后佛教的朋党会逐渐衰落,就像细绢哪能抵挡强弩的攻击呢。 去年有个使者从番阳来,手里拿着一封信函到我这里。打开信函,里面是缘概和尚写的字,满纸的千字文就像云彩一样连绵不绝。众人饱食之后也费心思,想要从张芝(伯英)的书法里汲取精华。 当时的名士赞赏缘概和尚的才能,写了长篇的序文和短篇的诗,如同锦绣般华美。由此我想到幅员辽阔的千万里土地上,像缘概和尚这样有才能的人还有多少呢?如今用儒家思想来辅助佛教的情况越来越多,又何必担心区区一个韩愈(当年韩愈曾谏迎佛骨,反对佛教)呢。
关于作者
宋代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