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琅邪评事兼寄两制旧交

醴泉少府王评事,秀气神清好奇异。 读书击剑善弹琴,仲容信是青云器。 我从蜀国来咸秦,长安久客多风尘。 因此移居清渭北,与君在彼初相识。 相识经今二十年,支离契阔长相忆。 去年罢直西掖垣,君亦醴泉方解官。 关中路遥宛丘道,不远千里来相看。 我忝淮阳知郡事,郡斋喜闻嘉客至。 槐花横时初到来,菊花开时言欲回。 主人苦留留不住,为君采菊登高台。 高台临古道,北走还京秋已老。 白日远长安,西归出关天已寒。 神仙作尉道虽在,骨肉为累心且宽。 与君俱年五十一,老去时光转堪惜。 况今秋暮冬欲残,七十唯余十八年。 未知十八年之间,悲欢得丧与险艰。 到得七十即为幸,此外浮生何足言。 明日正逢重九日,未忍与君张祖席。 樽前新菊含露滋,茱萸丹实星离离。 茱萸撷芳菊延寿,寿酒满满莫固辞。 淮阳郡吏若早替,帝乡即有相见期。 两制交朋若相问,为我勤勤多谢之。

译文:

醴泉的少府王评事,气质灵秀、神情清朗,喜好奇崛特别之事。你既爱读书,又会击剑,还擅长弹琴,就像魏晋时的阮仲容一样,确实是能平步青云、前途光明的人才。 我从蜀地来到咸阳、长安一带,长久客居长安,沾染了不少尘世的风尘。于是就搬到清渭水的北面居住,在那里和你初次相识。从相识到如今已经过了二十年,我们天各一方、聚散不定,但却常常互相思念。 去年我从中书省离职,你也刚好从醴泉卸任官职。关中到宛丘路途遥远,可你却不远千里前来探望我。我有幸担任淮阳的知州,在郡府的斋舍里高兴地迎来了你这位佳客。你在槐花盛开的时候刚来,到菊花开时就说要回去。我苦苦挽留却留不住你,便为你采摘菊花,一同登上高台。 高台俯临着古老的道路,你向北而去返回京城时,秋天已经深了。太阳渐渐远去,长安也仿佛遥不可及,你西出潼关时天色已经寒冷。你虽曾像神仙一样做过县尉,这样的经历还在,只是有骨肉亲情的牵累,心境倒也能放宽。 我和你都已经五十一岁了,年纪越大,时光就越让人觉得可惜。况且现在秋末冬初,一年快要过去,从现在到七十岁只剩下十八年了。不知道这十八年之间,会经历怎样的悲欢、得失和艰难险阻。要是能活到七十岁就已经很幸运了,除此之外,这短暂的人生又有什么值得多说的呢。 明天正好是重阳节,我实在不忍心为你摆下饯行的酒席。酒樽前新开的菊花带着露珠,茱萸结着像星星一样的红色果实。采摘茱萸、品尝菊花能延年益寿,你就把这满满的寿酒喝了,别再坚决推辞。 要是我在淮阳的任期能早日结束,我们在京城就会有相见的日子。如果中书、翰林的那些旧友们问起我,你可要替我诚恳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关于作者
宋代田锡

田锡(九四○~一○○四),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进士。释褐除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佐郎、亦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七年,徙知相州,改右补阙。八年,移睦州。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寻以本官知制诰,加兵部员外郎。端拱二年(九八九),改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因稽留狱案,降海州团练副使,嗣知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真宗即位,迁吏部,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出知泰州。咸平三年(一○○○)召还。五年,再掌银台,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朝请大夫。咸平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卒,年六十四(《范文正公集》卷一二《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有《咸平集》五十卷(今本三十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田锡诗,以宜秋馆刻《宋人集》丁编本为底本,校以毛晋藏明钞本(简称毛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张位抄本(简称张本,藏北京图书馆)、汪士钟藏抄本(简称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为六卷。另从《天台续集》等辑得集外诗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