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歌

白苹洲暖春风生,画楼槛上银筝鸣。 铿锵节奏急复慢,空中一部天乐声。 三十六宫深窈窕,绣楣藻井光相照。 十三弦上千般声,朝霭微吟暮烟啸。 夜来亲向月中闻,繁音错节何纷纭。 碎如鸾铃与珂珮,巫山队仗迎湘君。 晚来金屋愁微雨,风细筝声不全举。 依希嫔妾怕人知,啾啾切切私相语。 洪纤断续何所拘,凤凰著对飞鸾孤。 梧桐枝边泊未稳,琅玕岛上鸣相呼。 有时主奏俄中绝,宫商斗顿如刀截。 杏花露重鸳鸯寒,空见如霜满庭月。 有时半日全无风,一一暮天楼阁红。 唯闻鸟雀啄弦上,暖珠寒玉何玲珑。 清音朝朝与暮暮,误声不管周郎顾。 祗嫌雅郑交奏时,宝铎丁冬暗相妬。

译文:

在那长满白苹的沙洲上,温暖的春风轻轻吹拂,华丽的楼阁栏杆旁,银筝悠悠奏响。 筝声铿锵有力,节奏时快时慢,仿佛是从空中传来的一部美妙天乐。 那三十六座幽深的宫殿,美轮美奂,绣着花纹的门楣和装饰精美的天花板相互辉映,光彩照人。 十三根琴弦上,弹奏出千变万化的声音。清晨,它似在轻吟着朝霭的温柔;傍晚,又如同在呼啸着暮烟的苍茫。 夜晚,我在月光下静静聆听,那繁杂的音调、交错的韵律,是如此纷纭复杂。 筝声细碎,像鸾铃的清脆响声和美玉的碰撞之音,仿佛是巫山的仪仗队在迎接湘水女神。 傍晚时分,华丽的屋子笼罩在细雨的愁绪中,微风轻轻,筝声也显得有些微弱无力。 那声音隐隐约约,好似嫔妃们怕被人知晓心事,在那儿啾啾切切地私语。 声音或大或小,断断续续,不受拘束。时而像凤凰成双成对地飞翔,时而又像孤鸾独自飘零。 好似在梧桐树枝上停歇不稳,又像在琅玕岛上相互呼唤。 有时候,主奏的声音突然中断,那宫商之音瞬间截断,就像被刀猛然切断一般。此时,杏花上沾满了厚重的露水,鸳鸯也感到丝丝寒意,只看到如霜般的月光洒满园庭。 有时候,半天都没有一丝风,傍晚的天空中,楼阁被染成一片红色。 只听见鸟雀在琴弦上啄动,那暖珠寒玉般的琴弦,玲珑剔透。 这清越的琴音,从早到晚不停歇,就算弹错了音,也不在乎周郎是否会回头指正。 只是讨厌雅乐和郑声交织演奏的时候,连那宝铎的丁冬声都在暗暗嫉妒这美妙的筝声。
关于作者
宋代田锡

田锡(九四○~一○○四),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进士。释褐除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佐郎、亦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七年,徙知相州,改右补阙。八年,移睦州。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寻以本官知制诰,加兵部员外郎。端拱二年(九八九),改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因稽留狱案,降海州团练副使,嗣知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真宗即位,迁吏部,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出知泰州。咸平三年(一○○○)召还。五年,再掌银台,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朝请大夫。咸平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卒,年六十四(《范文正公集》卷一二《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有《咸平集》五十卷(今本三十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田锡诗,以宜秋馆刻《宋人集》丁编本为底本,校以毛晋藏明钞本(简称毛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张位抄本(简称张本,藏北京图书馆)、汪士钟藏抄本(简称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为六卷。另从《天台续集》等辑得集外诗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