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鄱阳复道者

相逢道人漆双瞳,衣衫零落迎秋风。 甘将百骸作泥土,冷笑万事如展蓬。 当今祖道薄如纸,瓦缶雷鸣閙人耳。 正音却作一线悬,两手枕胸泪如洗。 行行不惜两茎眉,魔宫虎穴俱探窥。 山穷桥断始得路,伎俩尽时方见伊。

译文:

我偶然间与一位道人相逢,他的双眼漆黑明亮如同漆染,身上的衣衫破旧不堪,在秋风中瑟瑟飘动。 他甘愿让自己的身躯化为泥土,对世间的万事都报以冷笑,觉得它们就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虚幻无常。 如今传承祖师之道的风气淡薄得如同纸张,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像瓦缶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在人们耳边喧闹。 真正纯正的教义如同一条细线悬在空中,岌岌可危,道人两手枕在胸前,泪水夺眶而出,心中满是悲戚。 道人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行,毫不顾惜自己花白的双眉。哪怕是魔宫虎穴,他都要去一探究竟。 当走到山路尽头、桥梁断裂的绝境时,才会寻得真正的道路;当自己的本领和手段都用尽的时候,才能真正领悟到那至真的道理。
关于作者
宋代释智愚

释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十六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后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浄慈中庵皎和尚。过金山,掩室和尚一见甚器重。从运庵和尚薙染,自此遍历诸老宿之门。游江淮湘汉,经荆门玉泉,过庐山东林。依福严无二月和尚,为典藏。参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又访北禅礼和尚。回浙到浄慈,见净和尚。由灵隠笑翁和尚荐为虎丘典藏。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兴府兴圣寺。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报恩光孝寺。又移庆元府显孝寺。复迁瑞岩开善寺,居二年乞退,住万松山延福寺。继迁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居五年婴强寇之难,应东谷和尚举,入主冷泉寺。宝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据《语录》,《行状》作六年),在灵隠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寺。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受诏住临安府浄慈报恩光孝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据《语录》,《行状》作三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法云撰《行状》。 释智愚诗,以辑自《语录》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五卷。辑自他书的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