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诗

曾子立言诏后世,战陈无勇非孝也。 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 而况判死乃得生,父母遗体非轻舍。 忠孝从来只一原,此道于今识者寡。 慈湖老师遗墨在,光燄万丈追风雅。 发挥天经与地义,为怜世人多聋哑。 跋语流传壮矣哉,忠由孝出非外假。 厥今边庭尚绎骚,其势飙欻陵诸夏。 孤忠步步踏实地,纸上陈言付土苴。 报国即是报亲恩,忠孝断断非二者。 两阃对峙贵通情,胸怀如水常善下。 不见天高并地阔,要令物物归化冶。 雍容谭笑净边尘,直把兵氛都汛洒。 名垂竹帛增亲荣,入觐至尊醉金斚。 到此纯孝通神明,冥冥之中锡纯嘏。 病夫山中何所能,功成请将椽笔写。

译文:

曾子留下言论告诫后世之人,在战场上没有勇气作战就是不孝。在战斗中牺牲还能留下千古美名,那些大夫们怀着赤诚之心,为的是国家社稷。更何况有时抱着必死的决心反而能够生存下来,可不能轻易舍弃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 忠和孝从来都是源自同一个根源,然而如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却很少。慈湖老师留下的笔墨还在,其光彩万丈可与《诗经》中的《风》《雅》相媲美。他阐发的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只是怜悯世上很多人就像聋哑人一样,不明白这些。 那跋语流传下来真是太了不起了,忠是从孝中衍生出来的,并非是从外部借来的品德。如今边境还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敌军的攻势就像狂风一样迅速,威胁着华夏大地。那些怀着赤诚忠心的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把纸上的空洞言论当作无用之物。 报效国家其实就是报答父母的恩情,忠和孝绝对不是两件分离的事情。两个军事统帅相对而立,可贵的是要互通情谊,胸怀要像水一样,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没看到那天空高远、大地广阔吗?要让世间万物都归向和谐美好的境地。 能够从容谈笑就平定边境的战乱,把战争的气氛都一扫而空。能让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为父母增添荣耀,然后入朝拜见皇帝,与皇帝一同举杯畅饮。到了这个时候,纯粹的孝心就能通达神明,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神明赐予的大福。 我这个生病的人在山中又能做什么呢?等你们大功告成,我请求用大笔来书写你们的功绩。
关于作者
宋代袁甫

袁甫,字广微,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燮子。曾从杨简学。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授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十年,召为秘书省正字,十二年,出通判湖州。十四年除秘书郎,十六年,出知徽州(《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历知衢州。理宗绍定中召为将作监,六年(一二三三),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同年,出提举江南东路常平兼提点刑狱。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理宗亲政,知建宁府兼福建路转运判官。以秘书少监召,累迁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嘉熙元年(一二三七)除中书舍人,权吏部侍郎。官至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年六十七(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谥正肃。有文集,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蒙斋集》二十卷,其中诗二卷。《宋史》卷四○五有传。 袁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所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