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 其一

梅兄随遇处,在水涯山巅。 或有近行路,不惹人爱怜。 俨如敬而远,惟恐迫我前。 或有近人居,不傍门户边。 仍多向贫家,不为华屋牵。 香不祈人闻,芳不取世妍。 似此性孤洁,秋毫绝萦缠。 彼有不知者,乃谓花莫先。 折之贮玉瓶,已是伤其天。 更大开苑囿,和根以之迁。 反指荣得地,带露泪自涟。 浸违山林意,岂其本性然。 和羹尚不愿,其余安足言。 但愿复反本,同盟松竹坚。 西湖之孤山,犹嫌朝市喧。 上对玉辉山,下临珠媚渊。 外此唯雪月,往来许周旋。 三友共一笑,岁寒同百年。 虽与世落落,自分安其偏。

译文:

梅花就如同我的兄长一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自在生长,它可能生长在水边,也可能绽放在山顶。 有的梅花生长在靠近道路的地方,却不刻意去惹人喜爱。人们对它怀着敬重却又保持着距离,好像生怕它靠得太近。 还有些梅花生长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但不挨近门户。它们大多向着贫寒人家开放,不会被华丽的房屋所吸引。 它散发着香气,却并不祈求人们去闻;展现着芬芳,也不追求世俗的夸赞。它的品性如此孤高清洁,没有丝毫的世俗牵挂。 有些不了解它的人,说它是百花之首。他们折下梅花插在玉瓶里,这其实已经伤害了它的天性。更有甚者,大规模开辟园林,将梅花连根移植。还反说它是荣耀地换了好地方,可梅花却带着露珠,暗自垂泪。 这样一来,它渐渐违背了生长于山林的本意,这哪里是它本来的天性呢?它连成为调和羹汤的香料都不愿意,其他的事情又哪里值得一提。 它只希望能回归本性,与松竹结成坚定的同盟。就算是西湖的孤山,它还嫌那里有尘世的喧嚣。 它最好是上对着如玉般光辉的山峰,下临着如珠般妩媚的深渊。除此之外,只有雪和月可以与它相伴。 松、竹、梅这三位好友一同欢笑,在寒冬中相伴百年。虽然与世俗显得格格不入,但它自己甘愿坚守这份独特。
关于作者
宋代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以廉吏,政绩显著著称,同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