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蒙斋赴召六首 其五

尝闻魏仲英,谓仕欲行志。 后宫权豪等,损去志乃遂。 如云皆不可,隠身是为智。 此志虽可称,一节非道备。 不闻政适人,格心第一义。 如未可与权,当道岂易致。 齐王好货色,孟子不少刺。 导之百姓同,王道真易易。 自实学不明,言与实难离。 何能格一非,适以滋众伪。 最是讲说多,虚文只成赘。 经或不如史,祸福可趋避。 下至不害伯,犹能救时弊。 此可观世变,言之横涕泪。 道本无不通,君子当不器。

译文:

我曾经听闻魏仲英说过,做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如果后宫、权贵豪强等因素干扰,那就先去除这些干扰,志向才能得以达成。要是觉得所有的情况都不允许施展抱负,那么选择隐居,也算是一种明智之举。这种志向虽然值得称赞,但这仅仅是一方面,并非是完整的“道”。 没听说过为政要适应他人,其实纠正人心才是首要之义。如果不能灵活应变、权衡利弊,那实现正道又谈何容易。当年齐王喜好财货、女色,孟子并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引导齐王让百姓也能一同享受这些,如此一来,推行王道其实是很容易的。 自从真正的学问不被人明白,言辞和实际就很难相符。本来是想要纠正一处错误,结果却反而滋生出更多的虚伪。现在讲学论说特别多,那些空洞的文章不过是多余的累赘。有时候读经书还不如读史书,因为从史书中能看到祸福兴衰,从而懂得如何趋利避害。就算是那些成就霸业的人,尚且能够拯救一时的弊病。 从这些现象能看出世道的变化,说起来真是让人涕泪横流。道本来是无处不在、畅通无阻的,君子应该博学多才、不拘泥于一技之长。
关于作者
宋代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以廉吏,政绩显著著称,同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