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不一动,静专动直。 坤不一静,静翕动辟。 艮不一止,动静以时。 本体如是,偏主则非。 惟学初机,贵以静入。 以至终养,贵以静习。 本体既然,动静一如。 乾坤合德,无二无余。 心为天君,尊无伦比。 圣贤言心,初无论拟。 心比于镜,佛说云然。 镜虽有光,孰拟心天。 镜光则死,心光则活。 活则不滞,死则不豁。 佛法寂灭,匪干匪坤。 若复本心,非彼能昏。 人以欲动,非动之性。 所以贵静,自动自静。 其道光明,无物可并。 惟省尽伦,是为全人。 眼高四海,至此乃真。
赠饶仲信静镜
译文:
### 原文理解
这是一首探讨哲学与心性修养的诗,融合了儒、佛思想,围绕动静之理、心镜之喻,阐述了修身养性、回归本心的观点。
### 译文
“干”并非只一味地动,当它专注安静时,能积蓄力量,一旦行动便刚健正直;“坤”也并非只一味地静,它安静时收敛包容,行动时则开拓创造。“艮”卦也不是只一味地静止,它的动静是根据时机来决定的。事物的本体就是这样动静相宜,如果只偏重某一方面就是错误的。
对于刚开始学习修养身心的人来说,可贵的是从安静的状态入手。到了最终涵养心性的阶段,可贵的是养成安静的习惯。事物的本体既然是动静和谐统一的,那么动静本质上是一样的。“乾”和“坤”的品德相互融合,没有区别也没有多余。
心就像是主宰身体的君主,尊贵无比。古代的圣贤谈到心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对它进行描述和比拟。把心比作镜子,这是佛教的说法。镜子虽然有光亮,但谁能和心的广阔相比呢?镜子的光亮是死板的,而心的光亮是灵动的。灵动就不会停滞,死板就不能豁达开朗。
佛法追求寂灭,这既不像“干”的动,也不像“坤”的静。如果能恢复人的本心,那么外物就不能使它昏暗。人因为欲望而躁动,这并非是人的本性。所以安静很可贵,人应该让自己能够自动自静。这种修养的道理是光明的,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提并论。
只有反省自身,尽到做人的伦理道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眼界高于四海,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