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几百载,继以周礼乐。 洋洋雅颂音,后亡前亦作。 井疆贫富均,薄海咏康乐。 姬公同圣贤,积累亦不薄。 宜其垂万代,整整守矩彟。 宁知不数传,板荡已非昨。 丘赋鲁史书,田畴郑谤作。 滕君谩忧勤,毕战空唯诺。 盛古犹有憾,此岂易商榷。 矧今千载后,而欲强复剥。 州县工罟穽,黔黎惴沟壑。 世道日浇讹,禁厉不可缚。 我尝三太息,浮云翳碧落。 为贫走尘埃,岂解拯民瘼。 州家轻任使,千钧委羸恶。 劳瘁敢自爱,恐负此邦托。 仁政安在哉,名是意已错。 治道去泰甚,此论东州确。 人言宽一分,所望恕且约。 一分宽未易,十分扰已博。 嗟哉斯人生,日巧亦日削。 俗吏事朱墨,暴吏事鞭扑。 我把七篇书,人笑谓迂学。 谁与输此怀,浊浪渺垠堮。
闲坐有感偶成古风简刘会之高吉父康司理
译文:
虞舜和夏禹的时代延续了几百年,之后便有了周朝的礼仪和音乐。那宏大美好的《雅》《颂》乐章之音,在后来失传之前就已创作出来。
那时井田制度让贫富均衡,四海之内的百姓都歌颂着安康快乐。周公与古代圣贤一样,为国家的治理积累了深厚的根基。
这本应让周朝的制度流传万代,大家都能严谨地遵守规矩。可谁能料到,没传几代,社会就动荡不安,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鲁国的史书记录了丘赋制度的实施,郑国因田亩制度的改革引发了百姓的指责。滕国的君主虽然忧虑勤政,他的大臣毕战也只是一味地应承,却没有什么实际成效。
就算是在古代盛世都还有这样的遗憾,这其中的利弊岂是那么容易讨论清楚的。更何况如今已经过了千年,却还想要强行恢复那些已经崩坏的制度。
现在的州县官员善于设置陷阱,普通百姓都害怕落入灾难的深渊。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浇薄虚伪,各种禁令和惩处都无法约束这种乱象。
我常常为此深深叹息,就像那浮云遮蔽了湛蓝的天空。我因为生计在尘世中奔波,哪里有能力拯救百姓的疾苦呢?
州里的长官轻易地任用我,把千钧重担交给我这个不堪重任的人。我不敢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不努力工作,只是担心辜负了这个地方对我的托付。
所谓的仁政到底在哪里呢?很多时候只是徒有虚名,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已经偏离了初衷。
治理国家的道理要去除那些极端的做法,这个观点是很正确的。人们说对百姓宽松一分,期望能让他们的负担减轻且有所约束。
可就是这一分的宽松都不容易做到,而十分的骚扰却已经很普遍了。
唉,如今的这些人啊,一天天变得更加机巧,可生活也一天天被剥削。那些庸俗的官吏只知道处理文书事务,残暴的官吏则只会用鞭打来对待百姓。
我捧着孟子的《七篇》书研读,人们却笑话我这是迂腐的学问。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这些想法呢?这就像那浑浊的浪涛,无边无际。
关于作者
宋代 • 杜范
杜范(一一八二~一二四五),初字仪甫,改字成己(《漫塘集》卷一九《杜成己字序》,《宋史》本传作成之),学者称立斋先生,黄岩(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参军。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为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授军器监丞。累迁监察御史。以劾郑清之,出为江东提点刑狱。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知宁国府。四年,迁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改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淳祐二年(一二四二),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五年卒,年六十四,谥清献。有《清献集》十九卷。事见清同治吴县孙氏刻《杜清献公集》卷首黄裳《戊辰修史丞相杜范传》,《宋史》卷四○七有传。 杜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刻《杜清献公集》(简称明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清献集》(简称名贤集)。明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