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赋

经星不动随天旋,枉被嘲谑千余年。 无情文象岂此较,独嗟陋习轻相沿。 我尝作诗觝排之,尚有遗恨污陈编。 人于万物为至灵,聪明照彻天地先。 其如形气之所囿,则以学问开蒙颛。 不知谁为乞巧者,乃谓天孙执其权。 天孙能襄不能报,世闲之拙无加焉。 痴儿𫘤女竞针缕,高楼大第迷管弦。 汉魏以来用一律,无人出语扶其颠。 其间假拙济巧者,又欲托此文奸言。 敢因良会追往事,更发此义声余冤。

译文:

天上的星宿随着天在不停旋转,却平白无故被人们嘲讽了千余年。那些没有情感的天象哪里值得如此计较,只可叹这不好的习俗轻易地代代相传。 我曾经作诗来驳斥这种现象,但还是觉得留下了遗憾,让这种错误观念玷污了旧有的书籍。人在万物之中是最为聪慧灵秀的,其聪明才智在天地形成之前仿佛就已存在。然而因为受到自身形体和气质的局限,所以要用学问来开启蒙昧。 不知道是谁开创了乞巧的习俗,竟然说织女掌管着巧拙的大权。织女只能帮助他人却无法改变自身命运,世间没有比她更“拙”的了。那些天真幼稚的男女竞相摆弄针缕,在高楼大厦中沉迷于管弦之乐。从汉魏以来一直都是这样,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纠正这种荒谬的现象。 其中还有些人假装笨拙来谋取巧利,又想借此来掩饰他们的奸邪之言。我趁着七夕这个美好的聚会,追思往事,更要阐发这种道理,为被冤枉的事物发声。
关于作者
宋代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