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领客

秋中无常期,月望无常历。 况于月之房,岁十有二集。 云胡三五夜,赏玩著今昔。 我观魏晋前,未有娱此夕。 岂由夕月礼,承讹变淫液。 天行至东北,阳升乃朝日。 日月向南来,三务趋朔易。 则于阴之反,顺时报阴魄。 古人敬天运,随处察消息。 俗学踵谬迷,更以儗科级。 广寒八万户,桂树五千尺。 文人同一辞,祇以惊俗客。 墨墨数百年,月如有冤色。 为作反骚吟,聊以补载籍。

译文:

秋天在一年之中并没有固定的起讫日期,月亮圆满也没有固定的日子。 何况月亮在星空中运行,一年会在十二个星宿区域依次停留。 为什么偏偏八月十五这一夜,从古到今都被人们当作赏月游玩的时节呢? 我考察魏晋以前,并没有在这一晚专门娱乐赏玩的习俗。 难道是因为古代秋分夕月的祭礼,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讹误,逐渐演变成过度纵情的娱乐活动了吗? 天体运行到东北方向的时候,阳气上升,人们会举行祭日的仪式。 日月运行到南方天空时,春、夏、秋三季的农事活动都趋向于月初更新交替。 所以在阳气向阴转化的关键节点,要顺应时节祭祀月神。 古人敬重自然规律的运行变化,随时随地都在观察其中的微妙变化和趋势。 而世俗的学问沿袭着错误和迷惑,还把中秋赏月当作一种固定的等级化的活动。 人们都说月宫里有八万户神仙居住,桂树高达五千尺。 文人们都用这样相同的描述,只是为了惊吓那些世俗之人。 这种毫无新意的说法延续了数百年,月亮仿佛都带着冤屈的神色。 我因此创作了这首类似《反离骚》的诗,姑且用来补充记载相关的见解。
关于作者
宋代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