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皇栖高梧,那能顾鸱枭。 椒兰自昭质,不肯化艾萧。 人生同一初,气有善不善。 一为君子归,宁受流俗变。 云何屈大夫,属意椒兰芳。 兰皋并椒丘,兰藉荐椒浆。 骚中与歌首,兰必以椒对。 谓椒其不芳,谓兰不可佩。 此言混凡草,臭味自尔殊。 亡何岁时改,二物亦变初。 以兰为可恃,委美而从俗。 椒亦佞且慆,干进而务入。 椒兰信芳草,气质自坚好。 胡为坏于廷,晚节不可保。 意者王子兰,与夫大夫椒。 始亦稍自异,久之竟萧条。 迨其习成性,甘心受芜秽。 不肯容一原,宁以宗国毙。 禹皋于共鲧,旦封与鲜度。 同根复并生,何尝改其故。 原非不知人,观人亦多涂。 治朝中可上,乱世贤亦愚。 况原同姓卿,义有不可去。 所望于兄弟,谓其犹可据。 我本兄弟女,孰知胡越予。 以是观离骚,庶几原心乎。 或云芷蕙等,岂必皆名氏。 骚者诗之余,毋以词害意。 仲尼作春秋,定哀多微词。 楚之嬖小臣,况亦有不知。
过屈大夫清烈庙下
译文:
凤凰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哪里会去理会那猫头鹰呢。
花椒和兰草本就有着美好的品质,怎肯变成艾草和萧草那样的恶草。
人生最初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气性有善与不善的区别。
一旦选择成为君子,怎么会受流俗的影响而改变呢。
为什么屈原大夫,会在意花椒和兰草的芬芳呢。
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和长着花椒的山丘上,用兰草垫底来献上花椒泡制的酒浆。
在《离骚》中以及开篇的歌里,兰草必定和花椒相对应。
说花椒不芳香,说兰草不能佩戴。
这是把它们和普通的草混为一谈了,它们的气味本就与众不同。
没多久岁月变迁,这两种植物也改变了当初的样子。
原本以为兰草可以依靠,它却舍弃了美好而随波逐流。
花椒也变得奸佞而傲慢,一心钻营进取。
花椒和兰草确实本是香草,气质本来坚定美好。
为什么在朝廷里就变了,到了晚年就不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了呢。
想来是像王子兰,还有大夫椒这样的人。
开始的时候也稍微有点与众不同,时间久了竟然变得衰败不堪。
等到他们习惯成自然,就甘心陷入污浊之中。
不肯有一丝悔改,宁愿让自己的国家灭亡。
大禹和皋陶与共工、鲧同处,周公旦分封之事和鲜度相关。
同样的根源又一同生长,可他们原本的性情何曾改变过。
屈原并非不了解人,观察人的方法也有很多。
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有才能的人可以施展抱负;在乱世之中,贤能的人也会显得愚笨。
何况屈原是和楚王同姓的卿大夫,从道义上来说不能离开楚国。
他寄希望于那些王室兄弟,觉得他们还可以依靠。
他本把这些人当作兄弟,谁知道却被当成了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从这一点来看《离骚》,或许就能理解屈原的心意了吧。
有人说芷草、蕙草等,不一定都指代具体的人名。
《离骚》是《诗经》传统的延续,不要因为词句而误解了本意。
孔子作《春秋》,在记载鲁定公、鲁哀公时期的事时多有隐晦的言辞。
楚国那些受宠的小臣,更何况也有不为人知的情况呢。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