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吾摘傍梅读易之句以名吾亭且为诗以发之用韵答赋

三时收功还朔易,百川歛盈归海斥。 谁将苍龙挂秋汉,宇宙中间卷无迹。 人情易感变中化,达者常观消处息。 向来未识梅花时,绕谿问讯巡簷索。 绝怜玉雪倚横参,又爱青黄弄烟日。 中年易里逢梅生,便向根心见华实。 候虫奋地桃李妍,野火烧原葭菼茁。 方从阳壮争门出,直待阴穷排闼入。 随时作计何大痴,争似此君藏用密。 人官天地命万物,二实五殊根则一。 囿形辟阖浑不知,却把真诚作空寂。 亭前拟绘九老图,付与人间子云识。

译文:

这首诗题比较长且包含特定情境,但核心还是诗的内容。下面是这首诗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春、夏、秋三季的劳作有了收获,季节又回归到起始更迭,众多河流的水不管涨落最终都汇入大海。 是谁把那苍龙般的星宿挂在了秋夜的银河之上,整个宇宙之间仿佛都被席卷得不见踪迹。 人的情感容易受到触动,在变化之中不断变化,通达的人常常观察事物在消亡处的生机。 以前还不了解梅花的时候,我沿着溪水四处探寻,在屋檐下寻觅它的身影。 我十分怜惜那如玉似雪般的梅花依偎在横斜的枝干间,又喜爱那梅树青黄相间在烟雾与日光中摇曳的姿态。 中年时在研读《易经》中与梅花相遇,便从它的根本处看到了开花结果的道理。 像那应时的虫子奋力钻出地面,桃李绽放出娇艳的花朵,野火焚烧过的原野芦苇也茁壮生长。 当阳气正盛时万物争着涌出,一直到阴气极盛时又纷纷进入。 随波逐流地去谋划实在是太愚蠢了,怎比得上这梅花隐藏功用如此精妙。 人掌管着天地、赋予万物以命运,五行虽各有不同但根源却是一致的。 被外形所局限,对开合变化全然不知,却把真诚看作是虚无空寂。 我打算在亭前绘制一幅九老图,把这其中的道理交给世间像扬雄那样有学识的人去领会。
关于作者
宋代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