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郭方叔诸公借胡致堂赏梅至夜赋诗

玄阴作秋冬,杀气寓风雪。 土深候虫闭,山静飞鸟绝。 谁知无边春,万古长不灭。 或畅然以舒,或凝然以结。 或聚为融和,或散为骚屑。 又尝以此观诸人,生意不断长如薰。 咸阳宫殿气成雾,忽作芒砀山泽云。 神爵甘露来纷纷,画堂已入王政君。 人从动后观变态,谁于起处探𬘡缊。 浅者若为见,夜气长如神。 傥知起灭幻,便省消息真。 如何天机之浅者,但识人间桃李春。

译文:

这首诗整体较为艰深,包含了不少意象和抽象的哲理思考,以下是较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 在秋冬时节,天地被玄黑的阴云所笼罩,肃杀的气息伴随着风雪弥漫开来。土地深厚,蛰居的虫儿都紧闭不出;山林寂静,飞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谁能想到,那无边无际的春意,从古至今一直都不曾熄灭。它有时畅快地舒展,有时又凝结在一起;有时汇聚成融洽温和的氛围,有时又消散成令人忧愁的景象。 我又曾用这样的观点来观察人,发现人的生机就像被温暖的气息不断熏陶一样绵延不绝。当年咸阳宫殿中那股富贵繁华的气息弥漫如雾霭,转眼间却化作了芒砀山泽间的浮云。神爵、甘露等祥瑞纷纷降临,可此时画堂里已经迎来了王政君(暗指局势变化)。 人们往往在事物发生变动之后才去观察其变化的形态,又有谁能在事物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去探究那蕴含着的微妙变化呢?浅薄的人哪里能够明白这些,人在夜深人静时所具有的清明纯净之气就如同神明一般。 倘若能够明白事物的兴起和消亡如同梦幻一样,就能领悟到其中变化的真谛。可那些对自然天机理解浅薄的人啊,只知道欣赏人间桃李盛开的短暂春光。
关于作者
宋代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