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程给事会稽怀古即事

东南杭与越,形势夹长川。 地占一方秀,天生万象全。 两城俱卓尔,列郡岂加焉。 异世称无间,同时较有偏。 厥民如贵简,彼国实居先。 大海收淮渎,群山冠幅员。 古人踪欲见,游客目先穿。 况自醇风俗,从来省朴鞭。 有年人既庶,乐教志弥坚。 每得前朝事,尝由众口传。 土疆归阙下,州宇辟湖边。 未苦秦来幸,先经霸擅权。 有贤思避世,择地效高眠。 盘屈稽山势,嵯峨玉笥巅。 茂林侵碧汉,修竹挂青烟。 东浙潮声近,西陵草色鲜。 四明登陆显,五泄夹溪沿。 渔浦从舟楫,仙居远市廛。 山青难入画,花灼正如燃。 石伞阴遮径,松潭韵写弦。 千峰云叆叇,双涧水潺湲。 灵迹曾游处,清风可坐延。 龟浮山出浪,龙去井迷年。 泉涌寻源出,萝繁附木缠。 屏危开石上,星摘射岩前。 仙髻传今古,峰形露丑妍。 法华初赐号,释子已超禅。 一感因人异,群言可理诠。 遍随高下赏,潜解利名牵。 民室常盈目,城𬮱异及肩。 通幽云底路,朝接洞中天。 必有千年隐,都忘万事煎。 严园烟水乱,樊榭柳花颠。 圣阁迎仙母,湖楼望彩船。 越台凌缥缈,溪女鬭婵娟。 野景诚无限,游人岂独专。 清虚宫刹古,恍惚岁时迁。 宝相灵犹验,云门瑞复还。 尘埃笼古壁,章句列前贤。 醮礼因勤甚,龙宫尚俨然。 鱼池乖本意,僧罟触轻涟。 凿石成金像,营庵对玉莲。 瑰奇天桂室,潇洒宝林篇。 历历森豪俊,昭昭著简编。 兰亭真翰笔,桃谷旧神仙。 想像人堪慕,凄凉物足怜。 公卿夸道路,父子遁林泉。 废宅仙宫立,还乡世事捐。 嗟时徒役役,味道益干干。 种墓藏山穴,耸祠阚水壖。 方干栖逸地,祖贯起英躔。 相隐今遗迹,侯封昔见旜。 锦衣渐我得,车帐为民褰。 臣力难堪矣,君仁未舍旃。 挺身徒尽瘁,报德乏微涓。 所向知师古,干时愧学圆。 玑衡中切冒,条教外颁宣。 每慕黄居颍,曾卑隗相燕。 有为怀黾勉,无术可收甄。 得请乡邦便,躬祠祖垅虔。 耕桑初劝谕,饥疫偶成连。 赈发无深惠,疲劳获少痊。 阖封方富稔,载路息迍邅。 近幸同年代,前符昔日缘。 一麾来镇抚,千骑为盘旋。 弊政因民革,烦文到日蠲。 恩随和气浃,令比置邮遄。 美誉皆腾实,清香已胜膻。 善良陶静化,奸猾洗前愆。 吏畏输心鉴,民深入善渊。 课书人第一,轺召里逾千。 身起侯藩政,班趋秘殿联。 谋猷光帝座,议论溢经筵。 道合风云会,功高玉石镌。 正宜裨日月,未可问园田。 士论逾时望,人心曷月湔。 声名加显显,歌颂转翾翾。 预喜明贤遇,须知直道便。 中宸深有眷,外补实难铨。 行为山阴老,聊收一大钱。

译文:

东南地区的杭州和越州,它们的地势夹着长长的河流。这里占据着一方的灵秀,大自然孕育出万千景象,样样齐全。杭州和越州两座城市都十分卓越,其他郡县难以与之相比。不同时代对它们的评价并无差异,但同一时期比较起来还是略有偏重。越州的百姓崇尚简约,在这方面越国实际上领先一筹。 这里大海收纳了淮水等河流,群山在这片地域中最为突出。人们想要寻觅古人的踪迹,游客们眼睛都快看穿了。况且这里风俗淳朴,向来很少动用刑罚。年成好的时候人口众多,人们乐于接受教化,志向更加坚定。关于前朝的事情,常常通过众人之口流传下来。这片土地归属于朝廷,州城建在湖边。这里没有遭受秦朝皇帝巡游的折腾,却先经历了诸侯的称霸专权。有贤能的人想要避世隐居,就选择此地安然高卧。 会稽山山势蜿蜒曲折,玉笥山山顶巍峨高耸。茂密的树林直插云霄,修长的竹子仿佛挂着青烟。东边靠近浙东的潮声,西陵的草色鲜嫩。四明山从陆地上凸显出来,五泄瀑布沿着溪流分布。渔浦可以行船,仙居远离集市。青山秀丽难以画入画卷,花朵艳丽如同燃烧的火焰。石伞的阴影遮住了小径,松潭的声音宛如琴弦弹奏。千座山峰云雾缭绕,两条山涧溪水潺潺。这里有神灵曾经游历的地方,清风拂面,可以悠然静坐。乌龟浮出水面,山峰从浪中显现,神龙离去后,古井的年代也已模糊难辨。泉水涌出,探寻源头而得,藤萝繁茂,缠绕着树木。石上如屏风般险峻,仿佛可以摘取星辰射向岩前。仙髻峰的形状从古流传至今,山峰的美丑都展露无遗。法华寺最初被赐予名号,僧人已经超脱了禅理。 人的感悟因不同的人而有所差异,众多的言论可以用道理来阐释。我四处游览,欣赏高低不同的美景,不知不觉中摆脱了名利的牵绊。百姓的房屋常常映入眼帘,城墙的城门超过了人的肩膀。通往幽深之处的道路在云底,早晨可以进入如洞天般的仙境。这里一定有隐居千年的人,他们忘却了世间的一切烦恼。严园烟雾缭绕,湖水凌乱,樊榭的柳花随风飞舞。圣阁迎接仙母,湖楼上可以眺望彩色的船只。越台高耸入云,溪女们相互比美。野外的景色实在是无穷无尽,又岂是游客能够独自享受的呢? 这里的道观和佛寺古老而清净,岁月仿佛在恍惚中流逝。佛像的灵验依然存在,云门的祥瑞又回来了。尘埃笼罩着古老的墙壁,前人的文章字句罗列其中。举行醮礼十分勤勉,龙宫依然庄严。鱼池没有达到原本的用意,僧人的渔网触动了轻轻的涟漪。凿开石头雕刻成金像,建造庵堂对着玉莲。天桂室景色瑰丽奇特,宝林的诗文潇洒自在。往昔的豪杰俊才历历在目,他们的事迹清晰地记载在史册之中。兰亭有王羲之的真迹,桃谷有旧时的神仙传说。想象着那些人物令人羡慕,眼前凄凉的景物又让人怜惜。公卿们在道路上夸赞这里,父子们隐居在山林泉石之间。废弃的住宅上建起了仙宫,回到家乡便舍弃了世事。 可叹世人忙碌奔波,我体悟道理更加勤奋。先人的坟墓藏在山穴之中,高耸的祠堂面临着水边。方干隐居的地方,他的祖籍诞生了杰出的人才。当年相互隐居的遗迹还在,昔日封侯的旗帜仿佛还能看见。我渐渐有了荣耀的官服,为百姓掀起车帐。但我的能力实在难以承担重任,君主的仁德却没有舍弃我。我只能竭尽全力,可惜报答君主的恩德却如涓涓细流般微薄。我做事向来遵循古人的原则,在迎合时势方面惭愧自己学问不够周全。我负责像玑衡测天一样重要的事务,对外颁布政令。我常常仰慕黄霸在颍川的政绩,也曾鄙视隗嚣在燕国的作为。我有心有所作为,勤奋努力,但却没有办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我有幸请求到家乡任职,亲自虔诚地祭祀祖墓。开始劝勉百姓耕种养蚕,却偶然遭遇饥荒和瘟疫接连不断。我发放赈济物资,却没有带来深厚的恩惠,百姓们的疲惫只是稍有缓解。整个辖区刚刚丰收富足,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得以消除。我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与昔日的缘分相契合。我带着旗帜来这里镇守安抚,众多的随从骑马盘旋。我根据百姓的需求革除弊政,到任之日就废除繁琐的法令条文。我的恩泽如同和气一样遍及各地,政令的传达就像驿站传递一样迅速。美好的声誉都有实际的作为支撑,清香已经胜过了腥膻之气。善良的百姓受到了宁静的教化,奸猾的人也洗清了从前的罪过。官吏敬畏我,真心地对待我,百姓深深地陷入了善道的深渊。在政绩考核中我位居第一,朝廷的征召使者来自千里之外。我从地方藩镇的政务中起身,到朝廷的秘殿任职。我的谋略使皇帝的座位增添光彩,我的议论在经筵上洋溢。我的志向与风云际会相契合,功劳高得可以镌刻在玉石上。我正应该辅佐朝廷,不能过问田园之事。士人们的评价超过了当时的期望,百姓的人心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彻底的洗涤呢?我的声名越来越显赫,人们的歌颂声也越来越欢快。我预先为遇到贤明的君主而高兴,要知道秉持正道行事十分便利。朝廷对我有深厚的眷顾,到地方任职实在难以衡量其中的得失。我将要成为山阴的老者,姑且收取这一份微薄的俸禄吧。
关于作者
宋代赵抃

赵抃(一○○八~一○八四),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洲。至和元年(一○五四),召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进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谏院召还,秋,擢参知政事。熙宁三年(一○七○),因反对青苗法去位。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元丰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谥清献。有《清献集》十卷。事见《东坡集》卷三八《赵清献公抃爱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赵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十卷,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陈仁玉刻元明递修十六卷本(其中诗七卷,简称陈本,书藏北京图书馆)、明成化七年阎铎刊本(简称阎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嘉靖四十一年杨准序汪旦刊本(简称杨本,藏华东师大图书馆)、一九二二年赵氏仿宋重刊本(简称赵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