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趋仕途三十春,矹矹求友难其人。 相逢探取百一二,变几不泯磨功名。 或言同途行异径,或始卓荦终因循。 或临利害失趋向,或走势利遗贱贫。 或面盱睢背忌刻,或口仁义心顽嚚。 或名公卿节屠隶,或实盗跖文孟荀。 澄川倏忽起波浪,平地咫尺生嶙峋。 薰莸兰芷逐萧艾,玷颣琼玖俄砆珉。 兹事自古慎所与,倾盖如旧白头新。 仲尼评友戒损益,故尝佩服书诸绅。 履中蹈道敢不勉,至愚所恃生逢辰。 朝廷基扃要扶助,天子尧舜圣且仁。 焦劳汲汲纳谠议,风宪思得御史真。 翰林巨公不识面,误以愚者名上陈。 至和改元秋九月,诏书晓落长淮滨。 孤贫自省预台选,无意顾借家与身。 直期贤用不肖斥,忠邪路判如越秦。 频章累疏辨得失,上前往往婴龙鳞。 时吾贯之日联句,玉树欲使蒹葭亲。 为怜出处共本末,未始气味殊甘辛。 忠言鲠议不我间,开诚待我逾天伦。 螭头连登拜白简,豸角对拱朝紫宸。 雕盘隼击雪霜凛,豺狼奔北穷狐㕙。 九重上报不惜死,岂复谗口防狺狺。 避嫌岁满体当去,柬南亟请辞天𬮱。 俞音分得郡印绶,毗陵地与桐庐隣。 颍清淮渌榜舟过,橘黄酒白鲈鱼珍。 儿童共游竞嗟赏,闾里故老相欢欣。 皇恩过家许上冢,我辈荣华事欲均。 得公长篇三四读,正似观海无涯津。 测量不可何以报,赠公岁久如松筠。
和范御史见赠
译文:
我投身仕途已经三十年了,一直坚定执着地寻求志同道合的友人,却很难遇到合适的人。在交往中能发现百分之一二的可取之处,但随着时间变化,不少人又在功名的磨砺中丧失了初心。
有的人虽然同走仕途,却各怀心思、背道而驰;有的人起初卓异出众,最终却变得因循守旧。有的人面临利害抉择时就迷失了方向;有的人追逐权势利益,而抛弃贫贱之人。有的人表面凶狠,背后却猜忌刻薄;有的人嘴上说着仁义道德,内心却顽固愚蠢。有的人虽身为公卿,节操却连屠夫和奴隶都不如;有的人实际上是盗跖一样的恶人,却用孟子、荀子的文章来粉饰自己。
这就像清澈的河流突然涌起波浪,平坦的地面近在咫尺却生出嶙峋怪石。香草和臭草、兰花和白芷被混同于萧艾之类的杂草,美玉很快被当成了石头。
自古以来,在交友这件事上就需要谨慎,有的人初次见面就如老友一般投缘,可相处到老却如同陌生人。孔子评价朋友,告诫人们要远离损友、亲近益友,我一直谨记这些话,还把它写在衣带上。
我遵循正道,怎敢不努力呢?我这愚笨之人所依仗的就是生逢好时代。朝廷的根基需要扶持,天子如同尧舜一般圣明仁爱。他忧心操劳,急切地接纳正直的谏言,希望御史台能有真正的御史。
翰林的诸位大人我都未曾谋面,却误把我这愚笨之人的名字上报给了朝廷。至和改元那年的秋九月,诏书很快就落到了淮河之滨。我自知出身孤苦贫寒,却能入选御史台,那时我就没再顾惜自己的家庭和自身。我只期望贤能之人得到任用,不肖之徒遭到斥退,忠与邪的道路能像越国和秦国那样界限分明。
我多次上奏章、呈奏疏来分辨政事的得失,在皇上面前常常冒犯龙颜。当时你我时常一起联句作诗,就像玉树愿意和蒹葭亲近。因为我们欣赏彼此出处一致、行事有始有终,彼此的志趣也没有什么不同。你对我直言不讳、坦诚相待,情谊超过了天伦。
我们一同在朝堂上弹劾权贵,像雕鹰搏击、霜雪凛冽,让豺狼逃窜、狐狸藏匿。我们向皇上进谏不惜牺牲生命,哪里还会去防备那些小人的谗言呢?
为了避嫌,任期满后我理应离去,于是急忙向东南方向请求外任,辞别了京城。皇上恩准我去担任一郡的长官,毗陵这个地方和桐庐相邻。
我乘船经过颍水、淮河,河水清澈碧绿,品尝着橘黄酒白和鲜美的鲈鱼。孩子们一起游玩,都惊叹赞赏,乡里的老人们也都十分欢欣。皇上恩赐我能回家乡上坟,我们这样的荣耀之事也算均等了。
读了您的长篇诗作三四遍,就好像面对大海,看不到边际。我无法估量您诗作的高深,只能用我长久不变的友情来回报您,愿我们的情谊像松柏和竹子一样长青。
关于作者
宋代 • 赵抃
赵抃(一○○八~一○八四),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洲。至和元年(一○五四),召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进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谏院召还,秋,擢参知政事。熙宁三年(一○七○),因反对青苗法去位。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元丰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谥清献。有《清献集》十卷。事见《东坡集》卷三八《赵清献公抃爱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赵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十卷,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陈仁玉刻元明递修十六卷本(其中诗七卷,简称陈本,书藏北京图书馆)、明成化七年阎铎刊本(简称阎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嘉靖四十一年杨准序汪旦刊本(简称杨本,藏华东师大图书馆)、一九二二年赵氏仿宋重刊本(简称赵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