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博古今,名贤口诵圣。 通则施所有,致君翼时政。 穷斯处岩穴,信道宗天命。 富贵贫贱耶,乌与一息竞。 先生抱蜀奇,不为席珍聘。 学易到深处,研几剧精静。 书屋数百椽,寒松夹幽径。 竹森潇洒观,泉逗潺湲听。 小人多谤訾,先生自吟咏。 其徒识所归,归雅不归郑。 今时自薄恶,先生自醇正。 其徒知所入,入贤不入佞。 忧弊以文捄,敌邪以道胜。 先生终其为,彼俗徒诟病。
张景通先生书堂
译文:
有志之士广泛地博览古今知识,那些贤能有名望的人时常诵读圣人的经典。
当他们仕途顺利、得志之时,就会施展自己所有的才能,辅佐君主、助力时政。
而当他们仕途不顺、处于困境时,就会隐居在山林洞穴之中,坚守信念、尊崇天命。
富贵也好,贫贱也罢,他们怎会为了一时的得失而争竞呢。
张先生怀抱蜀地般的奇伟才华,却不凭借自己的才能去谋求官职。
他研究《易经》达到了高深的境界,探究事物细微的变化极其专注宁静。
他有数百间的书屋,寒冷的松树夹立在幽静的小路上。
竹林繁茂,形成了潇洒的景观,泉水流淌,传来潺潺的声响。
世间小人常常对他诋毁指责,可先生却依然自在地吟诗咏唱。
他的弟子们明白应该归附的方向,他们追求高雅纯正,而不沾染低俗。
如今的世道风气浅薄恶劣,可先生却始终保持着淳朴正直的品性。
他的弟子们知道该走怎样的道路,他们要成为贤能之人,而不做奸佞之徒。
先生忧心社会弊端,用文章来挽救时局;面对邪恶,用道义去战胜它。
先生始终坚持自己的作为,而那些世俗之人不过只能对他进行无端的指责罢了。
关于作者
宋代 • 赵抃
赵抃(一○○八~一○八四),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洲。至和元年(一○五四),召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进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谏院召还,秋,擢参知政事。熙宁三年(一○七○),因反对青苗法去位。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元丰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谥清献。有《清献集》十卷。事见《东坡集》卷三八《赵清献公抃爱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赵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十卷,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陈仁玉刻元明递修十六卷本(其中诗七卷,简称陈本,书藏北京图书馆)、明成化七年阎铎刊本(简称阎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嘉靖四十一年杨准序汪旦刊本(简称杨本,藏华东师大图书馆)、一九二二年赵氏仿宋重刊本(简称赵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