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里中蚕饥不肯食山桑成长句

往年蚕老苦乏食,采遍山桑无处觅。 救饥恨不到口头,略无拣择和枝吃。 今年叶亦未为荒,稍罗粉米寻山桑。 掉头不肯吃,大似向来藜藿肠。 山中连遭岁事恶,饿羸颠倒填沟壑。 草根拔尽不能充,往往珍羞视藜藿。 屈指于今能几时,日前仅饱非有余。 问着只要青秆米,薄贱粟麦如沙泥。 马鸣不应也时样,学尔愚氓恶情状。 天公嗔尔警尔深,饱时忘却饥时心。

译文:

往年蚕快要成熟的时候,苦于没有足够的食物,人们把山上的桑树叶子都采遍了,也找不到更多的桑叶。为了救蚕的饥饿,恨不得把桑叶直接塞到蚕的嘴里,蚕也一点都不挑,连带着树枝都吃下去。 今年桑叶也不算稀少,人们稍微搜罗了些米粮后,就去山上采桑。可这蚕却把头转过去不肯吃,就好像它们一直以来只习惯吃粗劣食物一样。 山里连续遭遇年景不好的时候,饥饿瘦弱的人横七竖八地倒在沟壑里。把草根都拔光了也填不饱肚子,这时候人们往往把粗劣的食物当成美味佳肴。 屈指算算这才过了多久啊,前些日子刚刚能吃饱,可这也并不意味着有多余的粮食。现在问起人们想吃什么,只想要没脱壳的青秆米,把粟米和麦子看得像泥沙一样低贱。 马要是会说话也会不认同这种情况,这简直是学那些愚昧百姓的坏样子。老天爷这么做是严厉地责怪你们、警醒你们,可你们吃饱的时候就忘了挨饿时候的艰难。
关于作者
宋代钱时

钱时(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学者称融堂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早年从杨简学,为朱熹所重。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延主讲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布衣召见,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预修国史。后辞归,居乡蜀阜玉屏街北山之冈,创融堂书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有《蜀阜集》十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等,已佚。今存民国十六年徐氏刻《蜀阜存稿》三卷。事见本集卷首《融堂先生行实》,《宋史》卷四○七《杨简传》附。 钱时诗,以《蜀阜存稿》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编为二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