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诸子所和诗盟歌俱有可采再用韵见意

蛮触封疆日勍敌,金丹不疗膏肓疾。 抖擞风埃发诗骨,参差头角崭然出。 老夫所志在大雅,诸子政须勤帝籍。 三叹变风我心恻,箾韶忍受淫哇屈。 岂不见渭川千亩拂云长,前日手栽数寸碧。 苟得其养终巨世,勿玩流光生厌射。 世间浅者无远识,如兽系足鸟摧翼。 伯乐眼空冀北群,汤鼎坐吊淮南虱。

译文:

### 翻译 像蛮触两国那样为了一点小地盘每日争斗成强劲的敌手,可这就如同中了难以治愈的顽疾,就算是金丹也无法医治。 我抖落身上的尘世风埃,激发自己的诗骨才情,你们这些年轻人也都像崭露头角的山峰般,才情参差不齐却各有亮点。 我所追求的是诗歌中的大雅之音,你们正应该像耕种帝王的籍田一样勤勉地在诗歌创作上下功夫。 我再三感叹那些变风之作,让我内心悲痛,怎么能容忍美妙的箾韶之乐被低俗的靡靡之音所屈服。 难道你们没看到渭川那数千亩高耸入云的竹子吗?它们当初不过是前些日子亲手种下的几寸长的绿竹。 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培育,终究能成就非凡,不要虚度光阴,滋生厌倦和懈怠。 世间目光短浅的人没有长远的见识,就像被系住脚的野兽、被摧折翅膀的鸟儿。 伯乐的眼光极高,看遍了冀北的马群,商汤的鼎中煮着淮南的虱子(寓意目光不能短浅只关注细微之事)。 ### 注释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和对年轻人的期望。诗中用了多个典故,如“蛮触之争”“膏肓之疾”“渭川千亩竹”“伯乐相马”等,以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劝勉年轻人追求诗歌的大雅之境,珍惜时光,勤奋创作,不要被低俗的东西所影响,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追求。
关于作者
宋代钱时

钱时(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学者称融堂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早年从杨简学,为朱熹所重。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延主讲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布衣召见,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预修国史。后辞归,居乡蜀阜玉屏街北山之冈,创融堂书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有《蜀阜集》十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等,已佚。今存民国十六年徐氏刻《蜀阜存稿》三卷。事见本集卷首《融堂先生行实》,《宋史》卷四○七《杨简传》附。 钱时诗,以《蜀阜存稿》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编为二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