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真右史守泉

昔人为太守,南物不入囊。 亦有市文集,悔恨不能忘。 所以致平理,闾阎富而康。 泉民困赋役,脱身事舟航。 绝域在何许,羁留动经霜。 南风不堪托,十发五飘扬。 过期不见归,妻子泣相望。 所得知几何,旧债未及偿。 公家既重征,忍痛如刳肠。 况复吏不仁,低价尽取将。 民财本膏血,舶货尤可伤。 吾闻坡仙言,犂牛博沉香。 燔牛以祈福,鬼神尚弗享。 安可以人命,缄封寿侯王。 上天不可欺,厥咎必有当。 近年有贤守,永嘉詹事王。 不买一钱物,至今垂耿光。 后来岂无继,落落难为常。 祇今逢右史,真节动八方。 江东百万户,水旱俱不荒。 明时岂惮黩,实欲重淮阳。 舶使出名门,家传饶清芳。 玉雪两相映,酷热变寒凉。 预听桐城谣,合浦珠还乡。

译文:

过去有人担任太守时,南方的财物都不装进自己的口袋。也有人曾购买当地的文集,事后悔恨不已,始终难以忘却这件事。所以那时能实现太平之治,街巷里的百姓富足又安康。 泉州的百姓被赋税和劳役所困扰,只好离开家乡去从事航海贸易。那遥远的异域在什么地方呢?他们一去常常就长久羁留,经历寒霜。南风并不可靠,十次出航有五次会在风浪中飘摇不定。过了期限还不见归来,妻子儿女哭泣着盼望着他们。他们在外能获得多少收益呢?旧债都还没来得及偿还。 官府征收的赋税很重,百姓忍痛缴纳就像被剖开肠子一样痛苦。何况还有那些不仁的官吏,用低价把货物都搜刮走。百姓的钱财本就是他们的膏血,海上贸易得来的货物被掠夺更是让人痛心。 我听闻苏东坡说过,用耕牛去换沉香。焚烧耕牛来祈福,鬼神都不会享用这样的祭品。怎么能为了给王侯将相进贡物品,就不顾百姓的性命呢?上天是不可欺骗的,这样的过错一定会受到惩罚。 近年来有贤明的太守,像永嘉詹事王。他不购买一件当地的物品,至今美名仍光彩照人。后来难道就没有能继承他品行的人吗?可惜寥寥无几,难以成为常态。 如今遇到了右史您,您的高洁节操震动四方。您在江东治理百万户百姓,即便遭遇水旱灾害,百姓也不至于陷入荒年。在圣明的时代,朝廷怎会忌惮频繁调任您呢?实在是想让您去重要的淮阳任职。 市舶使出身名门,家族传承着清正的品德。您和市舶使就像美玉和白雪相互映衬,能让酷热变得寒凉。我已经预先听到了桐城的歌谣,就像合浦的珍珠重新回到家乡一样,泉州百姓将会迎来美好的日子。
关于作者
宋代陈宓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复,学者称复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干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历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