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未科斗,图书未龟龙。 灿然天地间,此理触处逢。 是谓象之祖,而为数之宗。 昊羲古神圣,先得人所同。 文因而繇之,旦出亦并雄。 讫于我孔圣,天命滋益恭。 浑然一理贯,密察而从容。 辞变于象占,四者固所崇。 推时以知变,象占在其中。 荒荒秦汉后,学者昧所从。 不以灾异会,则以虚无通。 天开周氏子,易道乃复东。 动静静复动,终始始而终。 上承千年绪,下起百世风。 同时有邵子,讲道于伊嵩。 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无穷。 即物验消长,先机知吉凶。 邵子极道数,独立几无戎。 二程阐周孔,为时开蒙蒙。 其归则一耳,昧者结忡忡。 学之将奈何,矧余倍颛蒙。 要知羲皇心,须踏周孔踪。
次韵张太博方得余所遗二程先生集辨二程戏邵子语
译文:
在文字还未出现像蝌蚪那样的形态,河图洛书还未伴随着神龟龙马显现的时候。
在这天地之间,就已经光明灿烂地存在着一种道理,而且到处都能遇到它。
这道理可以说是象征的源头,也是数理的根本。
远古时期的伏羲是神圣之人,他率先领悟了人类共有的认知。
周文王依照这个道理创作,周公旦也一同展现出雄才大略。
到了我们的孔圣人,对上天赋予的使命越发恭敬虔诚。
那浑然一体的道理贯穿始终,既能够深入细致地考察,又能从容不迫地践行。
《易经》中的卦辞、爻辞根据卦象和占筮而变化,这四个方面本来就是被尊崇的。
根据时势去推知变化,卦象和占筮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
自荒远的秦汉之后,做学问的人就迷失了方向。
他们要么用灾异现象来附会,要么用虚无的说法来解释。
上天造就了周敦颐先生,《易经》的大道才又重新兴盛。
事物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交替,有开始就有结束,结束又会迎来新的开始。
周敦颐上承接了千年的学术脉络,下开启了百世的学术风尚。
和他同时期有邵雍先生,在伊水和嵩山一带讲学论道。
他探究天地的运行变化,阴阳的无穷转换。
通过具体事物来验证兴衰消长,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预知吉凶。
邵雍先生深入钻研道和数的奥秘,几乎独树一帜。
程颢、程颐二程先生阐发周公和孔子的学说,为当时的人们开启蒙昧。
他们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糊涂的人为此忧心忡忡。
做学问该怎么办呢?何况我更加愚昧无知。
要想知晓伏羲的心意,就必须追随周公和孔子的足迹。
关于作者
宋代 • 许应龙
许应龙(一一六九~一二四九),字恭甫,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授婺源尉,寻知婺源县(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三年,为汀州教授(明嘉靖《汀州府志》卷一一),浙东宣抚司掾。十年,召为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累迁国子丞,宗学博士。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除秘书郎兼权尚右郎官。三年,迁著作佐郎。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知潮州。端平初,召为礼部郎官,累迁试吏部侍郎,侍读。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为中书舍人,给事中。三年,同签枢密院事(《宋史》卷二一四)。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知婺州(清康熙《金华府志》卷一一)。九年卒(《宋史》卷四三),年八十一。著作未见著录,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东涧集》十四卷,其中诗一卷。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宋史》卷四一九有传。 许应龙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