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茅山寄句容江大夫

昔谒三茅君,蹇步穷跻攀。 是时秋已高,爽气薄千山。 三峰敛神秀,突兀超尘寰。 世变逮狂秦,风俗如髦蛮。 舌在不敢语,冥默疑心讪。 咸阳贵公卿,高门拥旗旛。 牵犬上蔡门,回首涕空潸。 积骸草木腥,流血川原殷。 所以三君子,决去披榛菅。 不以寸草荣,易我白日闲。 徘徊兹山巅,放荡紫翠间。 数穷会有归,山空水潺潺。 高风起遐想,往躅芬芝兰。 想此弄明月,想此发清弹。 兹坛梯玉京,兹台凝金丹。 群仙或朋来,洞户敞幽关。 缥缈钧天奏,依约云旗翻。 古涧会流泉,点笔依石阑。 遗墨堕中流,染此乱石黫。 世情喜虚诞,诳记谁能删。 峭壁起道边,雨湿苔藓斑。 剥藓访旧题,岁月犹班班。 当时往来人,逸翮超笼樊。 应期后千载,绿鬓炯朱颜。 御风游汗漫,骑鲸出颓澜。 或乘白鹤归,翩跹从妖娴。 寥寥竟谁成,遗迹空浩叹。 愚生百世下,逐妄笑冥顽。 幽寻昔未极,云卧衣裳单。 杖屦陟层𪩘,此怀今未阑。 矧闻廊庙议,出师锐除残。 将军贾余勇,弭节期白檀。 已觉赋敛频,更恐戍役烦。 圣主哀元元,络绎宽诏颁。 官守孤王明,根节滋吏奸。 拟追三君游,物表寄衰孱。 彼美江夫子,拊字周惸瘝。 宁甘催科拙,不使杼柚殚。 坐令句曲天,忘此世道艰。 傥许占一丘,结庐树墙藩。 渴饮玉井泉,饥挹朝霞餐。 永无垂老别,宁忧行路难。 寄书新过鴈,一诺未应悭。

译文:

### 翻译 往昔我去拜谒三茅君,脚步蹒跚艰难地攀登着茅山。当时秋天已深,清爽的气息弥漫在千山之上。茅山的三座山峰汇聚着神奇秀丽的景色,高耸挺拔,超越了尘世。 世道变迁到了暴虐的秦朝,那时的风俗就像未开化的蛮夷之地。人们即便舌头完好也不敢随意说话,默默无言还疑心会被认为是在讥讽。咸阳城里那些高贵的公卿,高门大院前旗帜飘扬。可最终就像李斯想再带着猎狗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而不可得,只能回首空自流泪。那时堆积的尸骨让草木都散发着腥气,流淌的鲜血把山川平原都染成了暗红色。 所以茅氏三兄弟毅然决然地离开,披荆斩棘。他们不会为了那一点点世俗的荣耀,而放弃自己的清闲自在。他们在这山巅徘徊,在青山翠谷间自由自在地生活。他们寿命终了回归仙班,只留下空山和潺潺的流水。 山风刮起,引发我无尽的遐想,他们的行迹如芝兰般芬芳。我想象着他们在明月下嬉戏,想象着他们弹奏出清幽的乐曲。这茅山的祭坛可直通天界,这台上曾凝结过金丹。说不定有成群的仙人结伴而来,山洞的门户敞开着。仿佛能听到那缥缈的天上仙乐,隐约看见云端旗帜翻飞。 古老的山涧汇聚着流泉,他们曾靠着石栏杆挥笔题诗。题诗的墨迹落入溪流中,把那些乱石都染成了黑色。世人喜好荒诞虚妄的传说,那些虚假的记载谁又能删去呢?路边的峭壁上,雨水打湿了长满苔藓的石头,苔藓斑驳。我剥去苔藓探寻旧时的题刻,岁月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当时在这里往来的人,就像挣脱牢笼的飞鸟,自由自在。他们应该是在千年之后仍能应期而至,绿鬓朱颜,容颜不改。他们驾着风在浩渺的宇宙中遨游,骑着鲸鱼穿越汹涌的波浪。有的还乘着白鹤归来,身边伴随着美丽的仙子。可到如今,这样超凡脱俗的人寥寥无几,只留下这些遗迹让我徒然感叹。 我生在他们百世之后,追逐虚妄之事,真是愚笨冥顽。往昔我探寻茅山还未尽兴,在云雾中卧眠时衣裳单薄。我拄着拐杖登上层层山峰,如今这探寻的情怀依然未减。 况且我听闻朝廷正在商议,要出兵坚决铲除叛贼。将军们鼓足余勇,停驻军队期待着向白檀进军。可如今已经觉得赋税征收得频繁,更担心戍边服役会让百姓烦劳。圣明的君主怜悯百姓,接连不断地颁布宽恤的诏书。但官员们辜负了君主的心意,基层的官吏更是滋生出诸多奸恶之事。 我打算追随茅氏三君去游玩,在尘世之外寄托我这衰颓孱弱之身。那善良的江大夫,像父母一样关怀照顾着那些困苦的百姓。他宁愿在催缴赋税方面显得笨拙,也不让百姓把织布机上的东西都交光。他让句容这片天地的百姓,忘却了这世道的艰难。 倘若他能允许我在山中占一块小地方,盖一座茅屋,筑起围墙。我渴了就喝玉井的泉水,饿了就吸饮早晨的云霞。永远不会有年老分别的痛苦,也不必担忧行路的艰难。我刚刚寄去书信,希望他不会吝啬一个应允。
关于作者
宋代刘宰

刘宰(一一六六~一二三九),字平国,自号漫塘病叟,金坛(今属江苏)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调江宁尉。历真州司法参军、知泰兴县、浙东仓使干官。以不乐韩侂胄用兵,遂引退,屏居云茅山之漫塘三十年。其间虽一再征召,皆不就。理宗嘉熙三年卒,年七十四(《京口耆旧传》卷九)。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其中诗五卷。《至顺镇江志》卷一九、《宋史》卷四○一有传。 刘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正德任佃刻、嘉靖王皋续刻本(简称王本)和万历三十二年范仑刻本(简称万历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