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取土,曰清泰城。 又曰极乐,与苦浊邻。 厌苦知乐,不毫忽间。 一念勇往,即念而瞷。 惟忆惟念,匪疾匪迟。 忆而不忘,念兹在兹。 如求亡子,如丧考妣。 如疢需石,如渴需水。 以如是故,曾何远人。 人人亡羊,入生死轮。 法法惟心,心亦非心。 郑卫嘈杂,水鸟树林。 悠悠渐修,頟頟阐提。 同摄罔遗,妙在不疑。 疑则疑城,日劫倍蓰。 东隅既失,桑榆可冀。 粤若二仲,达圆顿机。 路壅般舟,手自剪夷。 池栽芬陁,社结名胜。 一十有八,是修是证。 天台嗣响,的传自衡。 和者如云,调高倡宏。 六朝逮今,衣冠缁褐。 愚夫愚妇,爰同此筏。 哂乃二瓠,载沉载浮。 即窒即海,善柳柳州。 见月因摽,执指成咎。 舍有相佛,观无量寿。
慈感圭老请赞无量寿像
译文:
### 全文翻译
从十方各处取土,这里叫做清泰城。
又有地方叫做极乐世界,它与充满痛苦和污浊的世界相邻。
厌恶痛苦从而知晓快乐,其间的差别细微到几乎没有。
只要有一个勇往直前的念头,就在这念头产生的瞬间去洞察。
不断地忆念,不急躁也不迟缓。
一直忆念而不忘记,始终专注于此。
就如同寻找丢失的孩子,如同失去父母般急切。
就像生了重病需要良药,像口渴了需要饮水。
因为有这样的原因,(往生极乐)又怎会远离众人呢。
人人都像丢失了羊一样迷失自我,陷入生死轮回之中。
一切事物皆由心所生,但心其实也并非实有其心。
那些如郑卫之音般嘈杂的声音,就像水鸟和树林发出的声响。
慢悠悠地逐渐修行,或者像一阐提那样顽固不信。
(无论何种根性的人)都能被佛法所摄受而无一遗漏,妙处就在于不要有怀疑。
一旦产生怀疑,就如同陷入怀疑之城,历经的时日和劫难会成倍增加。
虽然早年失去了机会,但晚年还有希望。
就像慧远、慧持两位高僧,能够通达圆顿的佛法之机。
道路被般舟三昧的困难所阻塞,他们就亲手去铲除障碍。
在池中栽种芬陀利花,与贤人名士结社修行。
他们带领十八人修行并证得佛法。
天台宗的传承之音,是从慧思禅师那里明确传下来的。
响应他们的人如同云聚,因为倡导的佛法境界高远、宏阔。
从六朝到如今,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出家人。
无论是愚夫还是愚妇,都能借助这佛法之筏(到达解脱彼岸)。
可笑那两个像瓠瓜一样的人,在水中载沉载浮。
(就像在狭窄的地方又到了大海),这就如同柳宗元文中所讲的道理。
看到月亮是因为有标记,但执着于手指就会产生过错。
舍弃有相之佛,去观想无量寿佛。
### 解析
这首诗围绕着净土信仰展开论述。开篇引入清泰城和极乐世界,强调二者与苦浊世界的关系,指出厌苦求乐只需一念之转。接着描述忆念无量寿佛应有的急切与专注之情,如同寻找失子、求药解渴。又指出众生迷失于生死轮回,一切法皆由心生,修行不应有怀疑,否则会陷入困境。以慧远、慧持等高僧为例,说明圆顿佛法的修行与证悟,强调天台宗传承以及佛法对不同阶层人的普适性。最后通过比喻劝人舍弃对有相佛的执着,一心观想无量寿佛。
关于作者
宋代 •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磵,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磵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磵文集》十卷、《北磵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浄慈寺志》卷八、《灵隠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磵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另从《大藏经·北磵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