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耳耳未尝穴,缺齿齿未尝折。 北度一苇可航,西归只履自挈。 或谓之空劫已前中流砥柱,或谓之拈花已后金口木舌。 或曰正宗别调,又曰直指曲说,皆非吾之所谓道也。 若夫求大乘器,走十万里,俟人作兴,器岂大乘。 夙负先觉,礼闻来学。 学而知之,既远且邈。 负是四者,吾恐五竺之铁不足铸此错也。
为痴绝和尚赞初祖达磨并马大师画象 其一
译文:
这篇文章围绕对初祖达磨和马大师画像的感悟,探讨了对“道”的理解。下面是翻译:
达磨祖师耳朵似乎穿了孔但其实耳朵并未真正有孔,牙齿好像缺了但其实牙齿也未曾折断。
他从北方渡水而来,一根芦苇就能当作船来航行;西归时,只带着一只鞋子自行离去。
有人说他是在时间未开辟之前的中流砥柱,有人说他是佛祖拈花微笑之后以佛法教化众人的高僧。
有人说他传的是正宗佛法,有人又说他讲的是别调;有人说他是直接指向佛法真谛,有人又说他是委婉曲折地言说佛法,可这些都不是我所认为的“道”。
如果有人为了寻求成为修大乘佛法的法器,奔波十万八千里,等着别人来激发自己的修行,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算是适合修大乘佛法的法器呢?
早就背负着先觉者之名,应该懂得“礼闻来学”(只听说主动前来求学的道理)。
通过学习才能明白佛法,可这学习的路途既漫长又遥远。
要是一个人背负着上面所说的这四种情况(求法方式、对自己的认知、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当),我担心天竺所有的铁都不够用来铸造他所犯下的这个大错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磵,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磵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磵文集》十卷、《北磵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浄慈寺志》卷八、《灵隠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磵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另从《大藏经·北磵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