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述怀

踈慵余本性,放旷涵天真。 自疑姑射来,藐然太古淳。 思与老彭游,坐阅冥灵春。 世家守儒业,此志成越秦。 蹭蹬湛世伪,遂与英俊群。 阔步处清禁,迎班趋紫宸。 高议预时事,客气矜要津。 薪火不停焰,风波浩亡垠。 释筈前无的,将车后多尘。 履地弗敢蹐,仰屋徒含颦。 兼济悼迟暮,独善慙隐沦。 沥恳得嘉命,闲曹容病身。 性以浄为体,慵乃德之纯。 融师善知识,中散诚仁邻。 首慵废冠弁,腰慵捐佩绅。 手慵如槁枝,足慵若奇轮。 耳目遗声色,鼻舌忘馨辛。 内乐极委顺,中扃收精神。 大观齐诸物,万化同一均。 祸兮福所倚,名与身孰亲。 何须人林壑,自是逍遥人。

译文:

我本就生性疏懒怠惰,为人放纵旷达、保留着自然的天性。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从姑射山来的仙人,带着远古时代的淳朴气质。 我一心想着能和彭祖那样的长寿之人交游,静静观赏冥灵树历经的漫长岁月。我出生在世代坚守儒业的家族,曾立志要超越古人成就一番大事业。 然而仕途坎坷,陷入了尘世的虚伪之中,只能与那些所谓的才俊之士为伍。我曾阔步走在宫廷禁地,跟随朝班前往紫宸殿。积极参与时事的高谈阔论,凭借着一股意气想要在重要位置上有所作为。 可这世间就像不停燃烧的薪火,风波浩渺无边。就像射箭却没有目标,驾车后面扬起很多尘土。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世间,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能无奈地望着屋顶暗自皱眉。 我遗憾自己到了迟暮之年也没能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又惭愧自己不能像隐士那样独善其身。诚恳地表达心意后,我得到了一个好的安排,得以在清闲的官职上安置我这多病之身。 我的本性以清净为根本,慵懒也是品德纯粹的一种表现。就像融师那样有智慧的人,嵇康那样仁义的邻居。 因为慵懒,我不再戴帽子;因为慵懒,我也不系腰间的玉佩和绅带。我的手像干枯的树枝一样懒得动弹,脚像生了锈的轮子一样不愿挪动。 我的耳目不再关注声色之娱,鼻舌也忘记了食物的香辛味道。内心以顺应自然为乐,收敛精神不被外界干扰。 以宏大的视角看待万物,明白世间万物的变化都是一样的道理。灾祸往往伴随着福气,名声和自身相比,哪个才更亲近呢? 何必一定要隐居到山林沟壑之中,我这样的状态自然就是逍遥自在的人了。
关于作者
宋代张方平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