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双忠庙诗

烈士趋死易,黜己下人难。 况乃持柄位,而当功名间。 天宝唐中圮,大盗起幽蓟。 伐鼓倾中州,意有摧枯易。 桓桓许公远,持节睢阳郡。 孤垒扼贼冲,攻急势危窘。 张公何壮哉,雍丘以众来。 誓将同忠义,分持虏羹杯。 慷慨二丈夫,感诺明悲吁。 对举两手起,力与扶中区。 空郊乘垝垣,赋锋四周攒。 万夫齐一心,就死无悔颜。 夫岂威令使,化公心如丹。 兵尽粮饷绝,重围气逾烈。 龙枯无一勺,虎腾坠穷穴。 帐下万金士,霁云特雄杰。 乞师贺兰府,啮指如枯蘗。 七日哭秦庭,何谢楚臣节。 邻藩救不来,呱呱守埤哀。 天胡不我吊,竟使孤城摧。 沈痛数忠良,委骨鲸与豺。 王师遂破贼,天王归京国。 持久全江淮,实由二公力。 遗烈在宋人,食公河之津。 我闻唐天子,命远守宋民。 张公何为者,单车投远舍。 开门授之柄,引己出其下。 张公仁且英,节义无与程。 但初无睢阳,此功将安成。 顾岂沮大节,而下张公名。 意欲觉后来,知人为贤明。

译文:

这首诗是对唐代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张巡、许远两位英雄的赞颂,下面是它的现代汉语翻译: 壮烈之士奔赴死亡容易,克制自己甘居人下却很难。 更何况是手握权柄地位之人,又处在追求功名的情境里。 天宝年间唐朝由盛转衰,大盗安禄山在幽蓟之地起兵叛乱。 战鼓声声震动中原,叛军气焰嚣张,觉得攻克唐朝就像摧折枯木一样容易。 威武的许远公,持着符节镇守睢阳郡。 睢阳这座孤立的营垒扼守着叛军的要冲,遭受叛军猛烈攻击,形势危急窘迫。 张巡公多么豪壮啊,他率领雍丘的人马前来。 发誓要一同秉持忠义,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这两位慷慨激昂的大丈夫,彼此应诺,悲壮地呼喊。 他们一同举起双手,奋力想要扶持中原的危局。 空旷的郊野上,他们凭借着破败的城墙,敌人的刀枪从四周攒聚而来。 万人齐心,赴死也没有丝毫悔意。 这哪里是靠威严的命令驱使,而是他们的忠义之心像赤诚的丹砂一样感染了众人。 士兵死尽,粮饷断绝,在重重包围中他们的气势却更加壮烈。 就像干涸的龙得不到一滴水,猛虎在绝境中仍奋力腾跃。 张巡帐下有众多豪杰,南霁云尤为雄杰。 他到贺兰进明处去求救兵,咬断手指,那疼痛如嚼苦涩的黄檗。 他像申包胥哭秦庭一样苦苦哀求,毫不逊色于楚国忠臣的气节。 可是相邻的藩镇不来救援,将士们只能守着城墙悲泣。 上天为何不怜悯我们,竟然让这座孤城被攻破。 沉痛地细数这些忠良之士,他们的尸骨被丢给了如鲸似豺的叛军。 朝廷的军队最终打败了叛军,天子回到了京城。 能够长久保全江淮地区,实在是靠张、许二公的力量。 他们的英烈事迹在宋人心中流传,人们在黄河边祭祀他们。 我听说唐天子任命许远守护宋州百姓。 张巡公又是为了什么呢?他单人单车投奔许远。 许远打开城门把权力交给他,自己甘居其下。 张巡公仁爱且英明,他的气节道义无人能比。 但如果当初没有许远让出权力,这守睢阳的大功又怎能成就。 这并不损害张巡公的大节,也不会贬低他的名声。 只是想让后来的人明白,知人善任才是贤明之举。
关于作者
宋代张方平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