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洞中客,水晶宫里人。 一念堕尘世,资本犹天真。 擢质出流俗,抗志凌苍旻。 邈从逍遥游,浩与恬漠亲。 风箫不受调,溪鸟非所驯。 敢希古作者,尚从诸逸民。 犬马皆有养,况我无天伦。 俛首遂干禄,老先称过秦。 流遁亡旧守,趋锵陪荐绅。 骄气与矜色,湛没四十春。 市合先缩手,战酣早收身。 桑榆近颓暮,丘壑慙荒榛。 福兮祸所伏,名者实之宾。 虽嗟负前志,大观亦同均。
得请南台偶书
译文:
我本是紫阳洞中修仙的隐客,好似那水晶宫里自在的仙人。
只因一念之差,堕入了这纷繁尘世,但本性依旧天真未改。
我出身平凡却不同流俗,志向高远可直上苍穹。
曾向往像庄子那样逍遥自在地遨游,也乐于与宁静淡泊的境界亲近。
我就像那不受曲调约束的风箫,又似难以被驯服的溪鸟。
不敢奢望能成为古代的贤能作者,只愿追随那些隐逸的高人。
犬马都能赡养主人,可我却没有天伦之乐来陪伴。
无奈之下,我低下头去追求功名利禄,年纪尚轻便像贾谊作《过秦论》一样感慨世事。
在这尘世中我迷失了原本坚守的东西,跟随着官员们周旋趋奉。
那骄纵的气焰和自负的神色,就这样沉浸埋没了四十个春秋。
集市交易热闹时我早该缩手,战斗正酣时我也应早早抽身。
如今我已近暮年,可想起那归隐的山林丘壑,却因自己荒废而感到惭愧。
福运之中往往潜伏着灾祸,名声不过是实际的附属。
虽然我感叹辜负了从前的志向,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关于作者
宋代 • 张方平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